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4810字。

  2017年4月10日  
  期中考试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 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对这首词的鉴赏和分析,不当的两项是(     )(     )
  A.上阕一、二句写登高兴亭时的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写出了战火未熄的时代背景。
  B.上阕三、四句借用战国高渐离和荆轲的典故,“凭高酹酒”给人以惋惜悲哀之感。
  C.上阕五句切“高兴亭”之亭名,“悠”字似喜实悲,为后文的想象蓄势。
  D.下阕用灞桥等借指古都长安,“应待人来”暗示旧山河迫切等待着宋军的收复。
  E.题目中,诗人登高远望长安南山,一个“望”字把诗人的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达无疑。
  2.请赏析“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两句。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注】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试做简要分析。
  2.结合全诗赏析诗人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三、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善用比喻说理,如第2段运用五个比喻后,得出了“           ,           ”的结论。
  (2)李煜的《虞美人》中“           ,           ”两句写词人夜晚在春风里、月光下深切怀念故国的情景,伤悲之情溢于言表。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明确指出,自己身为平民百姓,躬耕于南阳只不过是“           ”,并不希望在诸侯中出名、显达。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朱熹在《大学章句》中将古本《大学》中的“亲民”改为“新民”:“亲,当作新。”朱子有云:“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就朱子看来,“明德”就是人的本体,是全善的。但人就其现实的存在来说,则存在“为气禀所拘”和“为人欲所蔽”的问题。故本体“明德”存在“有时而昏”的情况,须要做“明”之功以“复其初”,即“明明德”。“学者”完成“明明德”之后,则又须要“推以及人”。这就从“明明德”转向了“在新民”,使民也在学者的教化下完成德性的复归,复其本性之初的“明德”状态。朱子在这里诠释的关键是由“旧”转向“新”,或者说是回归“新”的问题。所谓“旧”,就是指“为气禀所拘”和“为人欲所蔽”的不合理状态;而“新”自然是指在学者“推以及人”的教化下民众回归到本然的“明德”之初的全善的理想状态。总之,教化是朱子的“新民”思想的核心,即“学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