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检测)_第三部分
├─17-18版 第3部分 第1章 专题1
│17-18版 第3部分 第1章 专题1 第1节 真题真练.doc
│17-18版 第3部分 第1章 专题1 第1节 真题真练.ppt
│17-18版 第3部分 第1章 专题1 第2节 文体专攻.doc
│17-18版 第3部分 第1章 专题1 第2节 文体专攻.ppt
│17-18版 第3部分 第1章 专题1 第3节 考点1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doc
│17-18版 第3部分 第1章 专题1 第3节 考点1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ppt
│17-18版 第3部分 第1章 专题1 第3节 考点2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doc
│17-18版 第3部分 第1章 专题1 第3节 考点2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ppt
│17-18版 第3部分 第1章 专题1 第3节 考点3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重要句子含意.doc
│17-18版 第3部分 第1章 专题1 第3节 考点3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重要句子含意.ppt
│17-18版 第3部分 第1章 专题1 第3节 考点4 分析(赏析)表达技巧.doc
│17-18版 第3部分 第1章 专题1 第3节 考点4 分析(赏析)表达技巧.ppt
│17-18版 第3部分 第1章 专题1 第3节 考点5 欣赏散文形象.doc
│17-18版 第3部分 第1章 专题1 第3节 考点5 欣赏散文形象.ppt
│17-18版 第3部分 第1章 专题1 第3节 考点6 探究文本意蕴.doc
│17-18版 第3部分 第1章 专题1 第3节 考点6 探究文本意蕴.ppt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检测)_第三部分 第二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8份打包)
│17-18版 第3部分 第2章 第1节 真题真练.doc
│17-18版 第3部分 第2章 第1节 真题真练.ppt
│17-18版 第3部分 第2章 第2节 考点1 分析论述结构,把握论述思路.doc
│17-18版 第3部分 第2章 第2节 考点1 分析论述结构,把握论述思路.ppt
│17-18版 第3部分 第2章 第2节 考点2 概括内容要点,分析观点态度.doc
│17-18版 第3部分 第2章 第2节 考点2 概括内容要点,分析观点态度.ppt
│17-18版 第3部分 第2章 第2节 考点3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词语)含义、句子含意.doc
│17-18版 第3部分 第2章 第2节 考点3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词语)含义、句子含意.ppt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检测)_第三部分 第三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 (6份打包)
│17-18版 第3部分 第3章 第1节 真题真练.doc
│17-18版 第3部分 第3章 第1节 真题真练.ppt
│17-18版 第3部分 第3章 第2节 考点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词语)含义、句子含意.doc
│17-18版 第3部分 第3章 第2节 考点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词语)含义、句子含意.ppt
│17-18版 第3部分 第3章 第2节 考点2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doc
│17-18版 第3部分 第3章 第2节 考点2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ppt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检测)_第三部分 第一章 专题二 小说阅读 (14份打包)
17-18版 第3部分 第1章 专题2 第1节 真题真练.doc
17-18版 第3部分 第1章 专题2 第1节 真题真练.ppt
17-18版 第3部分 第1章 专题2 第2节 文体专攻.doc
17-18版 第3部分 第1章 专题2 第2节 文体专攻.ppt
17-18版 第3部分 第1章 专题2 第3节 考点1 分析情节结构.doc
17-18版 第3部分 第1章 专题2 第3节 考点1 分析情节结构.ppt
17-18版 第3部分 第1章 专题2 第3节 考点2 分析环境描写.doc
17-18版 第3部分 第1章 专题2 第3节 考点2 分析环境描写.ppt
17-18版 第3部分 第1章 专题2 第3节 考点3 赏析小说形象.doc
17-18版 第3部分 第1章 专题2 第3节 考点3 赏析小说形象.ppt
17-18版 第3部分 第1章 专题2 第3节 考点4 赏析艺术技巧.doc
17-18版 第3部分 第1章 专题2 第3节 考点4 赏析艺术技巧.ppt
17-18版 第3部分 第1章 专题2 第3节 考点5 探究文本意蕴.doc
17-18版 第3部分 第1章 专题2 第3节 考点5 探究文本意蕴.ppt
第一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散文阅读
命题材料 选材范围 题干与分值 考查角度
2015
《比邻而居》
(王安忆) 写人记事类 12.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4分) 概括内容要点
1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4分) 理解文中词语含义
14.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分) 分析文章结构思路
1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 探究语句意蕴
2013
《何容何许人也》
(老舍)
写人记事类 11.“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分析文章结构思路
12.文章多处描述了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请分别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加以概括。(4分), 概括内容要点
13.联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请分析“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这句话,并说明它表现了何容什么性格特点?(6分) 欣赏作品的形象
14.“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6分) 探究语句意蕴
2009
《上善若水》
(张笑天)
文化游记类 1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分析文章结构思路
1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
概括内容要点
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鉴赏文章表达技巧
1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义,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选材特点
(1)选材范围方面:选文是中国现当代散文作品。特别注重那些紧扣时代脉搏,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厚重民族文化情感以及闪烁着淳朴人性的散文作品。
(2)选文内容,丰富多彩,但有所侧重。多数作品涉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眷念,对现代文化的反思与批判。
2.命题规律
(1)命题样式:试题保持在4题,以主观题形式考查。
(2)命题规律:
①稳中有变。“稳”是指阅读题的考查内容、基本套路、设题模式基本稳定,“变”是指探究方向每年都有所变化。纵观这些年的高考,对散文文本的考查的能力点以理解词句含义、概括文意、分析文章结构思路、鉴赏技巧和探究意蕴为重中之重。这些考点涉及的能力层次高,虽然不是备考的盲点,却是考生的弱点,应引起高度重视。
②坚持“主题辐射”原则。所谓主题辐射原则就是散文阅读的命题,不论是有关内容,还是有关结构,还是有关表达技巧,都从文章主旨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说,所设置的问题都与文章的主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一节 真题真练
一、(2015·江苏卷,改造)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
……
第二节 文体专攻
一、快速阅读,整体把握
(一)读懂,才能做题
文学作品阅读需要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是解题能力。解题其实并无神秘之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理解能力不够,任何解题方法都不能真正起作用。而要提高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不能单靠多做练习题。编者认为,认真阅读、仔细揣摩几篇散文,要用细读的方法,真正把它逐句读懂、读透了,做题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二)考场阅读要求:快速阅读,整体把握
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一篇千字文读两遍。这是考生必须练就的本领,只有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快速阅读,方能在考场上方寸不乱,成竹在胸。
快速阅读的目的是在做题前整体把握文章。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只有整体把握了全文,将文章的骨骼、精髓看得透彻、明白,才能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看得清楚、明晰,才能快速而准确地答题。
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要把握整体文意和思路层次。简单地说就是两个问题。(1)内容——文章写了什么?基本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形式——文章是怎么写的?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是如何展开思路的。
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文意的方法有:
1.关注标题,揣摩文意。
标题往往蕴含些重要的信息,有时甚至集中反映文章意旨。
2.观察首尾,整合信息。
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或流露出作者的表达意图或情感倾向。阅读时要把开头和结尾联系起来思考,揣摩作者的想法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如首尾一致,就要总结一下相同点在哪里;如首尾落差较大,就要想想作者的感受和想法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样,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被我们捕捉。
3.扫描全文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和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
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和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往往与文章的中心主旨有联系,有时就是文章的中心。找到这样的词语句子,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捕捉了。
4.综合层意,概括文意。
阅读时能够逐段逐层地归纳内容层次要点,并把这些要点和内容联系起来,就能发现作者在说什么了。
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思路层次的方法有:
1.寻找关键词句,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首括句、结尾句,在文章结构上起过渡、连续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以及画龙点睛的句子,再将关键词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
2.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从而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
3.逐段归纳要点,把各段要点合并起来思考,不仅能把握文意,还能找出文章的思路脉络。
4.依据文体特征来理清思路结构。不同形式的散文,它的思路结构是不同的。根据文体特征,也可以较快地理清文章的脉络。
二、文体专攻
(一)写景状物散文
[体裁特点]
写景状物类散文的主要特点:
1.既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感,也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突出其可感性。
2.既变换观察角度,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也描写景物变化,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性。
……
第二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命题材料 题干与分值 涉及考点
2016
《成人不自在》
郭英德 1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18.文中“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儿”“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6分)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西天取经”的寓意。(6分) 赏析作品的内涵
2015
《罗丹的雕刻》
熊秉明 16.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6分)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17.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8.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6分) 赏析作品的内涵
2014
《乾坤草亭》
朱良志 16.请简要说明第三段中“个”的含义。(6分)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17.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6分)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18.请结合对文末“不离亭子,不在亭子”的理解,阐释“乾坤草亭”的内涵。(6分)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013
《论名声》
[德]叔本华 15.文章说“立功”与“立言”是通向“名声”的两条大道,请简要分析二者的主要区别。(6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6.文章最后一段说“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又说“名声并不代表价值”,二者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6分)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7.我国古代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说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12
《笑的价值》
[英]伍尔芙 15.文章中“笑的价值”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6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6.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分)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17.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它对论述“笑的价值”有什么作用?(6分)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命题形式
考题一般采用三道主观题形式出现,呈现出一种较为稳定的模式,近5年来,总分均为18分。
2.考查重点
(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重要考点。高考对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直接考查全文或某段思路;②文章观点(或作者态度)与论据之间的关系;③文章整体或部分结构的特点及安排理由;④文章段落组织、材料选择的效果。
(2)注重考查考生对信息的归纳概括能力。信息的归纳与概括建立在信息筛选基础之上,它要求考生不仅能够了解信息“是什么”,还要能够迅速概括信息的特点,以便了解作者的观点与态度,从而表达自己的看法。
3.命题趋势
(1)题型、分值将保持稳定。
(2)重点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以及对文中重要概念及句子的理解能力。
第一节 真题真练
……
第二节 考点突破
考点1 分析论述结构,把握论述思路
结构,是指文章材料组织和安排的方法;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路的路径、脉络。“分析论述结构,把握论述思路”,是指对论述类文本结构进行分析,并在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清行文思路。“分析论述结构”和“把握论述思路”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结构为表,思路为里,二者相互映照。高考考查的重点是思路。
一、掌握论述类文本的一般结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本色与文采
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元人杂剧之不同于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学(如唐诗、宋词、明清传奇),就是它慷慨悲歌、本色当行的时代风貌。当时杂剧创作的主要流派——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本色派,集中表现了这种时代风貌。同时,随着杂剧创作的发展,以王实甫为代表的文采派也逐渐形成。
关于这种流派划分,前人已有论述。如王骥德《曲律·论家数》认为“曲之始,止本色一家……然文人学士,积习未忘”才产生了文采一家。臧懋循《元曲选·序》说:“曲有名家,有行家。名家者,出入乐府,文采烂然。行家者,随所装演,无不摹拟曲尽,使人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故称曲上乘,首曰当行。”
当行指适应于某一行业的要求,就戏曲说,主要指善于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曲词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本色一般是就语言的自然本色,贴近生活,很少装饰说的。戏曲脚本最初总是为舞台演出写的,最早的脚本往往只是舞台演出的记录。如果不本色,群众听不懂,看得也莫名其妙,它就不能适应舞台演出的要求。因此最初从民间产生的戏曲总是本色当行的。关汉卿的《窦娥冤》重于叙事,直抒胸臆,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就堪称本色派的“第一杰作”。
比之关汉卿,王实甫的戏曲作品则在本色的基础上作了较多的设色加工,给人一种“文采烂然”的感觉,代表了杂剧文采一派的最高成就。他的代表作《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讲述张生与崔莺莺相爱,崔老夫人知道事情已无可挽回,便催张生进京赶考,莺莺与张生在长亭依依而别,语言铺叙委婉,华丽秀美,既能把优美的诗词语言熔铸成明快流畅的曲词,也能将日常生活语言点化为清丽谐美的唱段。王实甫的剧作有着优美的抒情诗的特色,朱权《太和正音谱》评价其“如花间美人”。
本色派与文采派,春兰秋菊,各有特色,共同代表了元人杂剧的艺术成就。
1.全文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引论提出元代杂剧创作先后出现的两种流派——本色派和文采派,中间本论部分分别分析这两派各自的特点,最后结论总结并深化观点:两派“各有特色,共同代表了元人杂剧的艺术成就”。
2.文章中间的论证过程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
【答案】 文章中间的论证过程采用了对照式,将本色派的特点与文采派的特点进行对照分析,突出了二者的关系和各自不同的特色。
☞精要点拨
论述类文本一般由引论(提出问题或论点)、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但它是富有变化的:有的只有引论、本论,无“结论”;有的开头只是提出论题,在结尾点明论点;有的文章是驳论文,采用破立结合的结构方法。我们应了解其结构中的共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在分析论述类文本结构时,一定要从具体文本出发,认清关键部位的特点:
(1)引论:要认清是引入式还是直入式(开门见山),引入式采用的是引言式还是例引式,引入的是论题还是论点。
(2)本论:这是最关键的部位,关系到思路题的得分。在这时,寻
……
第三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节 真题真练
一、(2009·江苏卷,改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画家黄永厚
黄永厚生于1928年。小时候有一次发高烧,都被父母卷进芭蕉叶里了,但又活了过来,真是命大。命大,父母寄予厚望。有一回文庙祭孔,父亲分到一块从“牺牲”架上割下来的肉,拿回来先让永厚舔一下,再让大家享用。这成为永厚与传统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哥哥黄永玉在厦门读书,念念不忘自己的弟弟,把钟爱的画册寄给永厚。好一个黄永厚,无师自通,在院子的大照壁上画起画来了,个子太小,索性爬上梯子高空作业。黄永厚十四岁时被抓了壮丁,因画了一幅《诺曼底登陆》就当上中尉,后来考上黄埔军校。风云变幻,还没打仗,部队起义他又成了解放军。在部队里,他还是画画。1954年,考上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广州画户外广告。命运多舛,1959年他又被迫离开广州,从此颠沛流离,过了二十多年的穷日子。直到1980年回到北京,做了自由画家,动荡的生活方告结束。
多难的人生反而增加了黄永厚对生活的热爱,养成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培育了他卓异的绘画风格。他视读书为第一生命,涉猎广泛。上了年纪后,更加关注社会人生。他说:“人不能在云里雾里活着,大事面前不敢表态,什么玩艺儿,冷血!”但他又十分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志,尽人皆知。
黄永厚几乎不办画展,不肯出书。一次范曾对他说:“我介绍你去日本办画展吧,不过,你画李白就李白,画杜甫就杜甫,别扯远了。”黄永厚不肯削足适履,终于没去。他常把拿重金前来购画的人拒之门外,“不看画的人,给他画有什么用?”但又可以把画随便塞进一个信封,寄给熟悉的或是陌生的朋友。当前,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比比皆是,他对此不屑一顾。但他认为人各有志,不必非议。他的孤傲中,有一种顽固的自信。
黄永厚的人物画独具一格,他笔下的魏晋人物,长发纷飞,衣裾飘扬,袒胸露腹,粗粝怪诞,一副孤高傲世的架势。了解黄永厚的人都说他画的是自己,刘海粟给他的条幅是“大丈夫不从流俗”。
冰炭同炉,这就是黄永厚。
[整体把握]
1.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 本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介绍了黄永厚的绘画经历。
第二部分(3~5段),重点介绍了黄永厚的精神风貌(人物个性)。
第三部分(第6段),用极简洁、形象化的语言对其作出评价。
2.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什么?
【答案】 本文记叙了画家黄永厚的绘画经历,并截取了他人生中的几个片段来展现其“冰炭同炉”的精神风貌,塑造了一个正直、倔强、不屈从于潮流,同时对国家与民族的命运有着强烈责任感的画家形象。
[问题研读]
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
【解析】 解答此题须整体感知全文,抓住关键词句,整合信息,答案要全面、准确。
【答案】 ①对绘画艺术的毕生追求和热爱,②丰富、传奇、坎坷的人生经历,③涉猎广泛的阅读,④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⑤独特的生活态度。
【真题点评】 该题虽然考查的是归纳、概括文意的能力,但立足点是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第3段是信息点最集中的地方,尤其是第一句,结构较复杂,内涵较丰富,如能发现该句,就找到了答题的关键;但不可照抄该句,需要分经历、爱好、生活态度三层提取。
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有:追求、经历、阅读、生活态度、天赋、机遇和个性等。答出后三点也算对。关键是概括要全。
……
专题二 小说阅读
命题材料 题干与分值 考查角度
2016
《会明》
(沈从文) 13.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6分) 归纳内容要点
14.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4分) 欣赏人物形象
15.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4分) 赏析细节作用
16.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 探究小说丰富意蕴
2014
《安娜之死》
(列夫·托尔斯泰) 12.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6分) 分析概括情节内容
13.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 赏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14.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4分) 分析人物心理描写
15.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 探究句子丰富含意
2012《邮差先生》 (师陀) 1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4分) 概括环境特点
1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欣赏语言及人物形象
13.“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4分) 赏析句子的含意及作用
14.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6分) 探究创作技巧及创作意图
1.命题形式
命题形式相对稳定,一般为4道小题。命题方式是主观问答题。
2.命题特点
(1)高考命题人设计问题侧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往往在以下题型中选择4个考查:①把握故事情节;②揣摩人物形象;③赏析环境描写;④概括探究主题;⑤品味赏析语言;⑥赏析艺术技巧;⑦理解小说的标题;⑧归纳内容要点。
(2)设计问题的切入点很小,问题较具体。
(3)设题内容更趋向关注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
3.命题预测
(1)题型设置、分值将保持稳定。
(2)考查重点侧重小说“三要素”和主题。
第一节 真题真练
一、(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会 明
沈从文
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他算定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防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