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720个字。
◇17 奇妙的克隆科普说明文谈家桢教、学案
河南省光山县南向店乡第一初级中学高级教师:向芳传
教学时间:三课时总课时()
教时 课型 具体时间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月
日 星期
午
节
第二课时 星期
第三课时 训练 星期
教与学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3、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1、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难点】1、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
2、对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教与学方法点拨法、自读法、互动研讨法、比较阅读法、练习提升法。
第一课时
教与学过程:
一、前测入课
1、积累词语,掌握“囊、克隆、胚胎、蟾蜍、鳞片、脊椎、两栖”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
2理解“繁衍、相安无事”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二、内容研读:
1、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2、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三、合作探究:
1、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2.“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3.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4.“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5.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
6、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有何关系?
7、“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