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20个字。
《大自然的语言》
襄垣三中王玉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复习巩固,了解本文简单的物候知识。
2.了解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3.揣摩语言,学习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二、方法与过程老师示范、点拨,学生合作探究、比较揣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揣摩语言,学习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复习已学过的知识,细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引用郭沫若的诗句引人本文。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到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到了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费了两个月的功夫,你才到了华京。———郭沫若
思考:玉兰花“走得慢”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纬度(南北)
二、朗读课文回顾旧知自由读课文,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课文。
1.本文里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是什么?(出示课件)
首先是纬度(南北);第二个因素是经度(东西);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还有古今的差异。
2.其主要因素是什么?明确:纬度(南北)
3. 判断下面四句中物候现象产生的原因(出示课件)
①如: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纬度因素)
②如: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经度差异)
③例如秋冬之交: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高下差异)
④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古今差异)(这些实例的运用能使读者更具体地理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成因,有说服力。这是复习回顾环节)
三、研读课文学习语言
1.思考以上四句采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2.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精确与模糊是准确的两种写法,那么这样的语言文本中有吗?(出示课件)
(1)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表精确性)
(2)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表模糊性)
(第一句准确没有问题,经过科学实验与统计,不是11或9天而是10天,很精确。第二句里春天,沿海都是笼统的,不能做精确的实验,用模糊的语言,留有余地,像我们平时用的一些概数词、程度副词都属于模糊词如:约、左右、前后、一般、大多数、若干。精确与模糊都体现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