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690字。
浅谈初中生作文的创新
厦门海沧实验中学 黄耀志
摘要:培养创新意识,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多方面积累写作素材;营造写作氛围,激发写作兴趣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准备必要的条件。进行思维方式的训练,增强学生创新能力,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突出创新灵魂;培养联想、想象思维能力,为创新作文开辟新道路。在写作实践中从作文创新的技法:主题思想、材料选择、语言表达、文体形式等方面出发,实现作文内容和形式的全面创新。
关键词:作文 创新 思维 积累 兴趣 思维训练 创新技法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均提到了"培养学生的勇于创新的精神"。所谓创新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系统教育和影响,使它们成为独立个体,能够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素质基础。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理所当然地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而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老师出题——学生写作——老师批阅——发还学生。如此循环往复,学生被动应付,谈“文”色变;老师也疲于奔命,成为拼命移“山”的愚公,然而今天移走这座“山”明天又来一座“山”,学生对老师的付出大多不屑一顾,结果双方都疲惫不堪,收效甚微。因此打破这一传统模式,对于提高作文质量、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至关重要。本文试就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写作提出如下要求:重视鼓励自由表达,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与他人交流写作体会,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据此,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打破常规思维定势是创新的出发点。
思维是作文的催化剂,选材、立意、成文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积极的思维。然而,学生在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或解决问题时,往往受到原有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以及处理问题的习惯的影响,这些习惯常常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指令性,会不假思索地干扰甚至决定人们的思维样式,这就是所谓的思维定势。在语文教学中,思维定势常常阻碍学生思维的开放性,限制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将他们的联想囿于狭小的空间内,使之思想僵化,不敢创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使其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发散,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意识,要求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教师可以从以下这三方面来进行:
1、作文命题方式多样化,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无论是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命题应力求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他们的积极思维。像《我所熟悉的一个人》《国庆见闻》《我的童年》之类的题目虽没什么不好,但老一套的题目给学生带来了老一套的思维,会堵塞学生的思路,写不出新意来。学生脑袋里储存的可以选择的材料本来就少,而大批的材料因命题所限,又有可能被搁置。再加上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情感体验也不尽相同。写作者只能按原有的思维中选取老旧的题材,而不可能去选取生活中的新事件为写作题材。因此,为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在命题的过程中应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作文命题从形式到内容都要力求新颖、有趣,富有创新性,注意做到切近学生生活、思想和认知的实际,放飞学生的写作思维。像上面的全命题作文《我所熟悉的一个人》倒不如改成《我的偶像》更有吸引力。《国庆见闻》不如改为以 "国庆"为话题的作文形式,请学生依作文要求,自拟题目成文,更有发挥想象的空间。《我的童年》亦可换成半命题作文 《童年的 》,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这样,让学生参与到命题中来,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作文命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