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doc
  打牢文言基础(二) 文言虚词.ppt
  打牢文言基础(三) 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ppt
  打牢文言基础(一) 文言实词.ppt
  提升解题技能(二) “文言断句题”如何快做准做.ppt
  提升解题技能(三) “古文化常识题”如何巧辨正误.ppt
  提升解题技能(四) “概括分析题”如何据文判断.ppt
  提升解题技能(五) “文言文翻译题”如何做到字通意畅.ppt
  提升解题技能(一) “文言文读文上”如何读快读懂.ppt

  打牢文言基础(一) 文言实词
  高考对文言实词不论是采取单独设题直接考查,还是融合到翻译中间接考查,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基础地位。因此,我们在备考时要着重将文言基础打牢。
  ——文言实词5大命题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仅指出了考查范围(考纲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实词),还明确了考查方向(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从历年对实词的考查情况看,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偏义复词等方面。
  命题点一 一词多义
  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是一个普遍现象,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应根据具体的语境仔细辨别。比如“一”的本义为“数词,一个”,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多个义项。
  [考点感知]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利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变得锐利,  变得锋利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使……快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有利
  (4)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有利的形势
  (5)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利益,好处
  (6)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  利润
  2.谢
  (1)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 并序》)  推辞,谢绝
  (2)乃令张良留谢(《鸿门宴》)  辞谢
  (3)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  道歉,认错
  (4)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  道谢
  (5)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并序》)
  告诉,劝告
  3.举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发动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举起,抬起
  (3)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推举,举荐
  (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  攻取,占领
  (5)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提出,列举
  (6)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孔雀东南飞 并序》)
  成功
  (7)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全,合
  (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尽
  命题点二 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考点感知]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1.词义扩大
  (1)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义:妃嫔       今义:美貌女子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2.词义缩小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词义转移
  (1)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并序)》)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来往和运输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古义:外交使节  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4.词义弱化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义:盟约  今义: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5.词义强化
  (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古义: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
  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古义:与外界隔绝之地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6.感情色彩变化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古义:爪子和牙齿,中性  今义:恶势力的帮凶,贬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