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1380字。

  文言文阅读专题
  山东省泰安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材料二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
  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已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选自苏轼《教战守策》)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
  B. 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
  C. 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
  D. 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迁灭,古代灭人国家,同时迁去其传国重器,也指国都迁移,原来的国家随之更名、灭亡。文中指国家灭亡。
  B. 荆卿,即荆轲,春秋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轲。易水送别、白虹贯日、图穷匕见等典故都与他相关。
  C. 苏洵,北宋散文家,与儿子苏轼、苏辙,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D. 四方,指天下各处,泛指地面的四个方向,即东、南、西、北;也可指正方形。文中是指天下各处。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篇文章都是针对契丹和西夏成为宋朝的严重威胁而作。《六国论》借论史讽喻现实,抨击朝廷的赂敌政策;《教战守策》倡言教民习武、能战能守和加强战备。
  B. 苏洵针对六国灭亡的教训,为六国谋存国之道。一是重用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三是六国联合。他认为如果六国这样做,秦国就不得安宁,连从容吃饭也不可能。
  C. 《教战守策》理正词严,说理精辟。文章先以设问句道出中心论点“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然后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层层论证,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D. 苏轼认为教民习武有很大的好处。教民以战,虽然使百姓有些恐慌,但与发生战争而百姓不会打仗的危险相比不算什么;而且百姓熟习军事还能抑制骄兵惰卒。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此臣所谓大患也。
  14. 下列对课本文言文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         举:全   
  窥父不在,窃发盆               发:打开
  B. 振之以威怒                   振:同“震”,威吓   
  不复一一自辨                   辨:同“辩”,分辩
  C. 刑于寡妻                     刑:做榜样          
  六王毕,四海一                 一:统一
  D.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意外的变故    
  行李之往来               行李:外交使者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