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课件共23张,教案约3770+2090字。

  《吆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词语,掌握“招徕,囿于,隔阂, 饽饽,秫秸,商贩, 吹嘘,吆喝”等词的音、形、义;运用“随机应变,合辙押韵,油嘴滑舌”等成语。
  2.过程与方法:
  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间风俗,培养学生对口头广告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二.教材分析
  《吆喝》一文介绍了老北京城街头商贩的吆喝声,那看似平凡、简单,不为人所关注,甚至厌恶的吆喝声,对作者来说,却大有文章,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美好的回忆和怀念之情。文学习本,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认识、感受、热爱“吆喝”这门艺术。
  三.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间风俗,培养学生对口头广告能力。 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教学准备:
  1.布置同学搜集萧乾先生的简历和他的作品。
  2.搜集有关老北京传统民俗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课件2)
  师:曾经,在人们的耳边经常会响起这样的声音:磨——剪子嘞,戗——菜——刀。这是什么声音?
  生(齐):吆喝声。
  师:是呀,平时我们到集市上也能听到很多的吆喝声。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吆喝。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十八课我们一起赏读萧乾的《吆喝》。
  2.作者简介:(课件3)
  萧乾(1910――1999年)原名萧炳乾,生于北京,蒙古族。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主要著译作有《梦之谷》、《人生百味》《莎士比亚
  ……
  《吆喝》练习题
  一、基础题
  1.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招lái(  )  ②yòu于(  )  ③隔hé(  )  ④bō(  )
  ⑤铁xuàn(  )  ⑥bō bō (  )  ⑦shú jiē(  )  ⑧bí qí(  )
  2.以下成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随机应变  不拘一格  寸步难行
  B.不求甚解  不攻自破  耳目一新
  C.入木三分  孤方自赏  油嘴滑舌
  D.耳闻目睹  见多识广  拾金不昧
  3.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是北京人,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用____________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的____________,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____________。
  4.找出下列句子的主干。
  ①20年代一位在北京做寓公的英国诗人奥斯伯特•斯提维尔写过一篇《北京的声与色》。
  ②布贩子手里的拨浪鼓和珠宝玉石收购商打的小鼓,也都给他以快感。
  5.一小吃店打出广告:“好吃,告诉大家;不好吃,告诉我们。”但由于广告内容不够自信,效益并不好。后经人指点,将广告内容稍作变动,便顾客盈门。请问,是怎样改动的?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A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比如卖一种用秫秸秆制成的玩具,就吆喝:“小玩艺儿赛活的。”有的吆喝告诉你制作的过程,如城厢里常卖的一种近似烧卖的吃食,就介绍得十分全面:“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也有简单些的,如“卤煮喂,炸豆腐哟”。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如“栗子味儿的白薯”或“萝卜赛过梨”。“葫芦儿——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两个字就把葫芦(不管是山楂、荸荠还是山药豆的)形容得晶莹可人。卖山里红(山楂)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
  B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也许由于小时人家告诉我卖荷叶糕的是“拍花子的”(拐卖儿童的),我特别害怕。他先尖声尖气地喊一声“一包糖来”,然后放低至少八度,来一气“荷叶糕”。这么叫法的还有个卖荞麦皮的。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
  6.第A段中介绍了几种叫卖的方法,分别是那几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