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选读》单元综合测评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单元综合测评 第1单元.doc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单元综合测评 第2单元.doc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单元综合测评 第3单元.doc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单元综合测评 第4单元.doc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模块综合测评.doc
单元综合测评(一)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寄自潜行,不可禁止
潜:偷偷地
B.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
愍:同情
C.入谷将半,老翁顾童子曰……
顾:回头看
D.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访:拜访,拜见
【解析】 “访”,多义词,文中是访查、打听的意思。
【答案】 D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思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①寄自潜行,不可禁止
②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
③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④暗中捉笔书条幅,与秉烛无异
⑤片片向日叠映,无一笔丝毫出入
⑥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
⑦君往东厢,任意选之
⑧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
A.①③⑤ B..②④⑦
C.③④⑥ D.③⑥⑧
【解析】 ③居然:显然。④暗中:黑暗中。⑥当心:当作心意,意思是光明磊落,爱心至死不变。其他句中加点词语意思均与现代汉语相同。
【答案】 C
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南人谓此即韩凭夫妇之精魂
B.妻密遗凭书,缪其辞曰……遗书于带曰……
C.曰:“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信夫丞相语郗信……
D.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素不习水,但从波心踊起数尺……
【解析】 D项,均为动词,跃;A项,“谓”,认为/称,说;B项,“遗”,音wèi,给,送给/音yí,留下;C项,“信”,可信、的确、确实/使者。
【答案】 D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
B.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C.明代有唐某,甫新婚而戕于虎足甫及岸……
D.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且击汝一砖,听汝再讲邪不胜正
【解析】 D项,用法相同,均为副词,但意思不同。前为将要、快要;后为姑且、暂且。
【答案】 D
5.从句式角度,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 ②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
③汝曹怯弱,为蛇所食 ④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
单元综合测评(三)
(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十娘以手加额道:“使吾二人得遂其愿者,柳君之力也。”
B.李甲原是没主意的人,本心惧怕老子,被孙富一席话说透胸中之疑,起身作揖道:“闻兄大教,顿开茅塞。”
C.孙富视十娘已为瓮中之鳖,即命家童送那描金文具,安放船头之上。
D.作者又将这个社会悲剧的产生归结为“戏言酿祸”,奉劝世人谨言慎行,这是市民思想意识和心理特征在话本创作中的表现,是不足取的。
【解析】 “谨言慎行”指谨慎地说话小心地做事,侧重“言”“行”,这里应用“谨小慎微”,多形容胆小怕事,缩手缩脚,过于小心,合乎语境。
【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自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以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B.国务院近日发布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提出不再核准新增食盐定点生产批发企业,取消食盐批发企业只能在指定范围内销售,允许它们开展跨区域经营。
C.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D.面对突然发生的灾难,一个地方抗灾能力的强弱既取决于当地经济实力的雄厚,更取决于政府的应急机制和领导人的智慧。
【解析】 本题从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等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A项,结构混乱,可将“成功发射”提到“自从我国”后。B项,成分残缺,可在“提出不再核准新增食盐定点生产批发企业”后加“的要求”,在“取消食盐批发企业只能在指定范围内销售”后加“的规定”。D项,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可将“的雄厚”去掉,并在“当地”后加“的”。
【答案】 C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有的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报热门专业,理由是能学以致用,__①__是一种误解。学以致用的真正含义是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__②__不是看什么东西有用才决定去学。屏弃功利性__③__使人抱着乐观的态度去学习;__④__有用才去学习会使人产生心理负担,__⑤__总要担心以后会不会真的有用。抱着功利之心去挑选专业,往往会牺牲自己真正的兴趣,__⑥__毕业后谋到了不错的职位,也不一定就工作得很开心。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其实这 而 要 确定 所以 /
B 这其实 / 能 认为 因为 即使
C 实际上 却 会 / 可能 就是
D 这 当然 就是 如果 / 虽然
【解析】 本题从选用词语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解答本题要抓住主要信息“高考志愿、热门专业、学以致用”,再考虑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①处用“这”来指代上一句话,用“其实”进行引转。此处用“这其实”“其实这”“实际上”都是可以的。“是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不
……
模块综合测评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为什么教育不能产业化
教育究竟能不能产业化?教育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与私人产品相同的属性,比如这种产品的消费也具有一定的竞争性、排他性,并且,受教育者可以通过教育得益,例如增加工资收入、提高社会地位、获得精神享受等,其教育花费也就等同于私人的一种投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具有商品属性,可以定价,可以买卖。但是,教育同时具有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社会公益性。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可以获得个人的种种直接收益,但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无疑可以给全社会带来广泛的收益,包括生产力的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等。正因教育消费有溢出效应,也就是公益性,所以,经济学把教育定义为“准公共产品”,而不是私人产品。这早已成为世界性的共识,成为世界所有国家主要由政府举办教育事业的最重要的理论根基。
199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首次世界教育大会,大会一致认为“市场规律和竞争法则不适用于教育。教育不是经济的一个分支。教育过程、教育目标、教育结果或‘教育产品’都不能与经济相提并论”。我们认同这样的认识。事实上,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自己的国民实行完全的教育产业化政策;政府对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然,就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而言,有一部分是可以推向市场或更多地运用市场手段的。例如,高校后勤的相当一部分可以而且应当实施市场化或准市场化的改革;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应当通过市场来进行;学校依法向社会提供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各种咨询服务等可以是非营利性的,也可以是营利性的,但所有这些都不是教育本身的产业化。一个例外是,对外国留学生的教育可以实行准市场政策,因为他们不是本国的纳税人。
而教育产业化论者却主张把教育推向市场,用经济规律或产业运行规律支配教育的发展;他们鼓吹用办企业的方法办学校,怂恿或鼓动学校追求利润以求生存和发展。虽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未提出教育产业化,但是,近些年来教育产业化的空气在不少地方一直比较浓,有些地方则是愈演愈烈,并事实上或强或弱或多或少地成为了这些地方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取向。这种状况对教育造成的“器质性内伤”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显现。
(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教育产业化”的理由的一项是( )
A.教育一定程度上具有与私人产品相同的属性。
B.教育作为产品,其消费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
C.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可以获得个人的种种直接收益。
D.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可以给全社会带来广泛的收益。
【解析】 D项,说明的是教育的公益性,这恰恰说明教育不能产业化。
【答案】 D
2.关于“教育不能产业化”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教育除了具有私人产品的某些属性,同时具有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经济学把教育定义为“准公共产品”,而不是私人产品。
B.教育消费具有溢出效应,这早已成为世界性共识,成为世界所有国家主要由政府举办教育事业的最重要的理论根基。
C.市场规律和竞争法则不适用于教育,不能把教育过程、教育目标、教育结果或“教育产品”与经济等同看待。
D.世界上没有国家对自己的国民实行完全的教育产业化政策的先例,政府必须担起教育的普及和提高的责任。
【解析】 B项,理解有误,“成为世界性共识”的主语“这”指代的是“经济学把教育定义为‘准公共产品’”。
【答案】 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高校后勤、科技成果转化等可以推向市场或更多地运用市场手段,但这些都不是教育本身产业化。
B.作者认为教育不能产业化,但对外国留学生的教育,可以产业化,实行准市场政策。
C.虽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未提出教育产业化,但事实上不少学校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实施教育产业化。
D.近些年,不少地方教育产业化空气浓郁,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它对教育造成的伤害。
【解析】 C项,“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的表述于文无据。
【答案】 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清臣,字邦直。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此所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兄惊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