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必修二第一单元学案 (5份打包)
  单元检测(一).docx
  第一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docx
  第一单元 第1课.docx
  第一单元 第2课.docx
  第一单元 第3课.docx

  田田的荷叶,洁白的荷花,叶子底下的脉脉流水,嗅着风中的花香,看着淡淡的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这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被朱自清先生刻画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我们不仅领略了作者笔下的美景,还能置身其中尽情地观花赏月,我陶醉了……突然,美丽的、柔美淡薄的月光消失了,周围是蓊蓊郁郁的树,树间透着光,原来我们走进了朱自清先生笔下的那片蓊郁树林……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郁达夫的秋“清、静、悲凉”,弥漫在小院中那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郁达夫先生让我们品尝了一回老北平的大碗茶,齿颊留芳,清爽宜人;又仿佛是听完了一曲字正腔圆的京剧清唱,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这是一张发黄的旧照片,它记录着一个曾经鲜活但却永远定格在34岁的年轻的生命——陆蠡,他衣着整洁,面貌清秀,眼睛、嘴角带着羞涩的微笑。当年,陆蠡经常眺望山水,相对无言,除了陶醉,还有在宁静中自由放飞的憧憬。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时,我们仿佛看到生命的奇迹;当一叶绿芽冲破障碍,破土而出时,我们可以看到生命的顽强。而陆蠡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写下了《囚绿记》。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蓊蓊郁郁(  )  ②袅娜(  )  ③弥望(  )
  ④煤屑(  )        ⑤敛裾(  )    ⑥酣眠(  )
  ⑦峭楞楞(  )
  答案 ①wěnɡ ②niǎo ③mí ④xiè ⑤jū ⑥hān ⑦lénɡ
  (2)多音字
  ①媛媛女  婵媛       ②脉脉络  含情脉脉  
  ③挨挨近  挨打            ④乘乘凉  千乘之国  
  答案 ①yuàn/yuán ②mài/mò ③āi/ái ④chénɡ/shènɡ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媛   湲   瑗        (2)惦   掂   踮   
  (3)裾   踞   倨             (4)袅   枭   
  答案 (1)媛女/潺湲/瑗玉 (2)惦记/掂量/踮脚
  (3)敛裾/盘踞/前倨后恭 (4)袅娜/枭雄 
  二、词语积累
  理解运用
  (1)斑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脉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袅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丰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蓊蓊郁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没精打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2)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3)柔美的样子。(4)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5)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6)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
  单元检测(一)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用方言俗语
  邵则遂
  方言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俗语指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方言俗语是与书面语言相对的地方口语。清人冒春荣《葚原诗说》云:“用字宜雅不宜俗,宜稳不宜险,宜秀不宜笨。”这段话反映了古人作诗的基本态度。但是古代许多大家都曾将方言俗语入诗,自有其审美价值。
  存真,切合语境。方言俗语之“俗”不是粗俗,而是民俗。民俗是民间的风俗习惯,反映民俗的诗歌会采用方言俗语。韩愈《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百里不逢人,角角雄雉鸣。”唐人李廓《鸡鸣曲》:“星稀月没上五更,胶胶角角鸡初鸣。”古人认为“角”音谷,正是模仿鸡的叫声。
  求异,打破常规。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句法欲老健有英气,其间用方俗言为妙。”数物为个,是为俗语,而杜诗屡用,如“峡口惊猿闻一个”“两个黄鹂鸣翠柳”“却绕井边添个个”。不用常规语用俗语,如异军突起。
  诗用方言俗语是有条件的。首先要提炼,熔化口语。罗大经《鹤林玉露》:“杨诚斋云:诗固有以俗为雅。然亦须经前辈镕化,乃可因乘。”所谓熔化,就是将过于土俗的词语进行加工。钱钟书先生对“诚斋体”也有精彩的评述:“杨万里对俗语常谈还是很势利的,并不平等看待,广泛吸收,而是只肯挑选牌子老、来头大的口语……他用的俗语都有出典,是白话里比较‘古雅’的部分。读者只看见他潇洒自由,不知道他这样谨严不马虎,好比我们碰见一个老于世故的交际家,只觉得他豪爽好客,不知道他花钱待人都有分寸,一点儿不含糊。这就像唐僧寒山的诗,看上去很通俗,而他自己夸口说‘我诗合典雅’。后来的学者也发现他的词句‘涉猎广博’。”
  其次,布局上要巧作安排。使用方言俗语也要考虑到不同题材。常见俗语用于五七言古体则可,若能用之近体,乃见笔力。唐人于 《送戍客南归》诗云:“北别黄榆塞,南归白云乡。孤舟下彭蠡,楚月沈沧浪。为子惜功业,满身刀箭疮。莫渡汨罗水,回君忠孝肠。”“忠孝”一词是俗见之字,很少用于近体诗。可是于 能用在这里,是因为有汨罗的环境,谁也不会怀疑屈原的忠心。
  用俗语就有诙谐的味道,很容易落入油滑。施蛰存《“管城三寸尚能雄”》说:“谐趣不是戏谑,戏谑就成为打油诗……一首诗,光有谐趣,还不易成为高格。”用方言俗语带来了谐趣,但情调要沉郁。如聂绀弩《挽雪峰》第二联“天晴其奈君行早,人死何殊睡不醒”,“睡不醒”是大白话;第三联“风雨频仍家国事,人琴一动辈行情”就很严肃了。
  就如取名字一样,个别字也是可以用俗字的,但姓与名构成一个整体,要有点积极意义。如“吴穷”好,“吴良”就不好。
  方言俗语入诗,如此才能拓宽其审美空间。(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言俗语是与书面语言相对的地方口语,古人一般认为作诗不宜用方言俗语,但古代许多大家并不囿于这种束缚。
  B.方言俗语被运用在反映民俗的诗歌中,有“存真,切合语境”的作用,能够体现风俗民情,让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C.杨万里诗中的俗语显得比较“古雅”,是因为他在选用俗语时,总是挑选那些有出典的,即前人已经提炼和加工过的。
  D.方言俗语并不适合所有体裁的诗歌,一般地讲,方言俗语用在古体诗中较容易,而用在讲究格律的近体诗中比较难。
  答案 D
  解析 “方言俗语用在古体诗中较容易”错,原文为“常见俗语用于五七言古体则可”,不同于“容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用方言俗语,首先要提炼,熔化口语,也就是要以“谨严不马虎”的态度挑选方言俗语,做到这一点,就有可能做到“以俗为雅”。
  B.古人以方言俗语入诗,不只是为了切合语境,追求艺术的真实性,还是为了用语不落窠臼,追求艺术的“奇”,拓宽诗歌的审美空间。
  C.唐人于 把俗见之字“忠孝”用在近体诗《送戍客南归》中之所以合宜,是因为“忠孝”一词恰好和《送戍客南归》这首诗的意境一致。
  D.俗语往往有诙谐的表达效果,因此以俗语入诗,能给诗歌带来谐趣,但一首诗“光有谐趣,还不易成为高格”,还必须做到情调沉郁。
  答案 C
  解析 以偏概全,“‘忠孝’一词恰好和《送戍客南归》这首诗的意境一致”错,这首诗并不是体现“忠孝”的主旨,诗人用“忠孝”于此,是因为诗中“有汨罗的环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人冒春荣强调写诗“用字宜雅不宜俗”,说明古人作诗时,为了让诗歌语言不粗俗,会尽量避开方言俗语。
  B.一些古人用方言俗语入诗,是“求异,打破常规”之举,如果运用得好,就会妙不可言,使诗歌“老健有英气”。
  C.以俗语入诗,没必要对俗语进行加工,直接选用“牌子老、来头大的口语”即可,但要注意不宜全篇都用俗语。
  D.诗用方言俗语,要特别注意“谐”与“庄”的有机结合,不能单纯追求谐趣,否则,诗歌就很可能会沦为打油诗。
  答案 C
  解析 “没必要对俗语进行加工”错,原文中说俗语入诗的首要条件就是“提炼,熔化口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房玄龄,生而为宰相
  水 鹿
  初唐的天空,星光灿烂。
  在后人看来,这些光芒属于魏征、王珪、尉迟敬德、李世 ……一个个激情张扬的人。他们思考、磋商、争辩,挺直了脊梁建功立业,做人成事。
  然而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问题是:这么多个性鲜明的人,最容易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