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学案 (5份打包)
单元检测(三).docx
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docx
第三单元 第10课.docx
第三单元 第8课.docx
第三单元 第9课.docx

  一个世纪前,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高声唱道:“人生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诗意地栖居”,就是把生活富有诗意的阳光播撒到心灵深处,像一条潺潺的小河,在这个世界流淌;“诗意地栖居”,就是摒弃现实社会的声色犬马,不时仰望头顶那片灿烂的星空;“诗意地栖居”,就是在简洁、明净的自然怀抱中简单而真诚地生活在任何挫折和磨难的境遇中都保持充实、和谐、宁静的心态,在恶浊的世俗泥潭中永远独守精神的家园。这是一种诗化的生活,是一种诗意的人生。《兰亭集序》就是这样一篇表达“诗意地栖居”的美文,一篇关于自然、人生至上境界的诗章。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贬谪期间,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在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有一座褒禅山,风景秀美,原建有宏伟的寺庙,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却在十年浩劫中被毁,现仅存两洞。前洞洞口大而平,洞深约三间房子大小,洞侧有一泉,从石缝中流出,即使洞外干涸,这里仍流水潺潺,洞口石壁有题刻诗文,但多风化难识。由前洞翻过一座山,“有洞窈然”,这是后洞。后洞窄处仅能容一人通过,宽处如大殿,但究竟这后洞有多深?通向何处?至今是个谜。然而,这些神秘之处都不是使它闻名遐迩、千古流芳的根本原因,反而是王安石的一篇用游记形式包裹起来的极富思想的论文,使得褒禅山拥有了傲视群山的资本。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会稽(  )  (2)癸丑(  )  (3)修禊事(  )
  (4)激湍(  )   (5)流觞(  )   (6)骋怀(  )
  (7)趣舍(  )   (8)彭殇(  )
  答案 (1)kuài (2)ɡuǐ (3)xì (4)tuān (5)shānɡ
  (6)chěnɡ (7)qū (8)shānɡ
  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群贤毕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崇山峻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列坐其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夫人之相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少长咸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感慨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全 (2)高 (3)排列 (4)交往 (5)都
  (6)附着
  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
  (1)悟言一室之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趣舍万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通“晤”,面对面 (2)通“趋”,趋向,取向
  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引以为流觞曲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2)列坐其次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a.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b.次要的地位。
  (3)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4)俯仰一世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低头和抬头,泛指一举一动。
  (5)或取诸怀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a.抱在怀里;b.胸前;c.心里存有;d.心胸,打算。
  (6)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形容词,文雅;名词,指文化或文人。
  答案 (1)把……作为。(2)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3)表凭借,文中是“
  ……
  单元检测(三)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杂剧的名称,唐时已经有了。李德裕在其所撰《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中述及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说:成都华阴两县,被驱掠80人,其中有杂剧丈夫两人。这是杂剧名称见于记载之始。南诏进攻成都,在唐文宗太和三年,其时已是唐代晚期。文中所说“杂剧丈夫两人”,应是在成都演奏的仗工,则杂剧之兴当在其时之前;其盛行一时,则当在宋代。
  北宋开封习于浅斟低唱。柳永《鹤冲天》词中有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时风气实是如此,杂剧就不能不受影响。宋室南渡,临安成为都城,继续发展杂剧。南宋周密所撰《武林旧事》皆记临安城事,其末篇《官本杂剧段数》多至280种,可见一代盛况。临安北距建康不远,南朝陈时的旧音历时悠久,临安其时也不能不被波及。因此临安的杂剧虽仍保持当年开封正声,恐也难于避免受到陈时旧音的影响,因而会使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这一点前人似未多所道及。
  金人南迁后,原来的中都开封为元代的大都所代替。流行于中都的杂剧转而流行于大都。由于金、元的倡导,杂剧到元代更有显著发展,达到高峰。杂剧名家辈出,不断荟集于大都,极一时之盛。钟嗣成《录鬼簿》中有详备的记载。
  大都和中都皆在北方,杂剧虽由开封传来,却难免带有北方的音调。据说当时用的是七声音阶,无入声,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这样虽合乎北方人的口味,却为南人所不习用,因而就出现了南曲。南曲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可能就是以临安为中心的语音。据说当时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自然合于南人口味。可以说这样柔缓宛转的声调,自南朝以来大都如此,自然和北方的遒劲朴实的声调不能互相调节,只好改弦更张。但无论北曲或南曲,都并未超出杂剧的范畴。
  元明之际有了传奇。传奇也属于杂剧,但它虽出于杂剧,却和杂剧有不同之处。杂剧皆为四折,出场人物虽不一,主唱却只有一个人。传奇则不限折数,也不限于一人独唱。早期传奇的作家就已不少,高明就是其中一位。高明于元时已有文名,明太祖很推许其书,他的《琵琶记》应该会在都城南京演出。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传奇仍当在旧都继续传播演出,似未稍止。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声震海内,南京也应该不会无人演出。传奇以南曲为主,也参用了一些北曲,因而也在当时的都城演出,成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种。
  明清之际改朝换代,而传奇并未因之而前后有差异。传奇的盛行时期大致是明嘉靖年间到清乾隆年间。清康熙时,洪升撰《长生殿》,与孔尚任《桃花扇》齐名,当时有“南洪北孔”之称。《长生殿》曾在北京演出,据说轰动一时,这样的演出固然是由于洪升的文名震世,但也显示出都城中人对传奇的爱好。(摘编自史念海《古代音乐戏曲杂耍与古都文化》,有改动)
  1.下列有关杂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杂剧的名称最早见于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根据其中有关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的记载,可以推知早在晚唐之前杂剧就已出现。
  B.杂剧盛行于宋代。宋室南渡之后,杂剧在临安继续发展,从周密所撰《武林旧事》中所记的官本杂剧段数之多可以看出杂剧在当时的兴盛。
  C.在金、元的倡导之下,杂剧至元代更有显著的发展,达到了高峰。随着朝代的更迭,杂剧的中心也转移到了元大都,名家荟集于此,一时盛况空前。
  D.杂剧发展到元明之际,出现了传奇。传奇出于杂剧,是对杂剧的进一步发展。杂剧有折数、出场人物和主唱人数的限制,而传奇在这几方面则没有限制。
  答案 D
  解析 曲解文意,“杂剧有折数、出场人物和主唱人数的限制”错误,原文中说出场人物“不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保持当年开封正声的同时,又不能不受到南朝陈时旧音的影响,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这一点以前似乎很少有人论及。
  B.据说,北曲在音乐上用七声音阶,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南曲在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两者风格迥异,不能互相调节。
  C.高明和汤显祖都是明朝著名的传奇作家,高明的《琵琶记》因明太祖的推许曾在南京演出过,而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震海内,也应该会在南京演出。
  D.传奇并没有因为明清之际的改朝换代而衰落,其盛行期大致延续到清乾隆年间;孔尚任的《桃花扇》与洪升的《长生殿》都是清传奇的代表作品。
  答案 C
  解析 或然当必然,原文中只是推测《琵琶记》“应该会在都城南京演出”,而非既成事实“曾在南京演出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周密《武林旧事》和钟嗣成《录鬼簿》中对不同时期杂剧盛况的记载,为后人研究杂剧的发展史提供了依据。
  B.从杂剧的发展史来看,杂剧常常在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繁荣的都城盛行,宋代的开封、元代的大都、明代的南京和北京等都曾是杂剧的繁盛地区。
  C.传奇以南曲为主,最初主要在南方流传,后来参用了一些北曲,也逐渐成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种,并为京城中人所喜爱。
  D.从文中看,统治者的倡导,民众的喜好,不同地域的风气以及南北文化的交流碰撞等都对杂剧的发展变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答案 A
  解析 无中生有,从文中来看,“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并未记载当时的“杂剧盛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清水一般的杨绛
  李 娟
  看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年轻时的照片,钱钟书潇洒俊朗,杨绛温婉清秀,真是一对璧人。我觉得,他们骨子里散发出的儒雅和端庄最为动人。暮年时,他们都穿着黑色的衣裳,戴着黑框的眼镜,两位白发老人一起捧书阅读的侧影,那么安
  ……
  训练目标  1.善于发现自身、人类、社会及自然的美;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快乐,感受幸福。2.了解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学会抒情。
  美是什么?美是拂面的春风,美是七色的彩虹;美是优雅的体态,美是动人的声音;美是勃勃生机,美是高尚品德……美无处不在。
  美需要发现。作家格非在《一些闲话》中曾说过,中学生的作文很少写到“快乐”和“幸福”,永远的痛苦、绝望,永远的忧国忧民,永远的少年老成。格非为学生作文流于空洞而担忧,更为学生不能从生活中发现快乐,感受不到幸福而焦急。法国雕塑家罗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擦亮慧眼吧,这慧眼就是热爱生活、热情饱满。
  美需要表现。表现美的事物,常常要用到抒情这种表达方式。伏尔泰说:“美是能够想起惊赞和快乐这两种情感的东西。”抒情是和记叙、议论、说明并列的一种表达方式,但是和另外几种表达方式不同,它总是和记叙或议论结合起来运用。“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抒情,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只有掌握了抒情的方式才能读懂蕴蓄感情的文字,才能写出饱含热情的华章。
  那么,如何抒情呢?
  (1)要有真情实感。虚假的感情不仅不能感动人,反而令人反感,甚至厌恶。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一篇好文章都是情动于衷的产物,也就是说,“情”是文章的根本。
  (2)情感要有寄托,借助形象,把所要抒发的情感自然地融于所写的人、事、景、物、观点之中。
  (3)运用必要的比喻、拟人、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以加强气势,增强文章的抒情色彩;并注意推敲词句、锤炼语言以更好地表达感情。
  作文命题:山清水秀是令人向往的,令你神往的景致在哪里呢?请你以自己的观感和思考,写一篇赞美某地景色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文本借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