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学案 (6份打包)
  单元检测(二).docx
  第二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docx
  第二单元 第4课.docx
  第二单元 第5课.docx
  第二单元 第6课.docx
  第二单元 第7课.docx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经》内容丰富,三百篇都是作者真情自然流露而成的作品,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明镜,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启蒙与精华,是创造民族新文化的基石。
  披发抚剑,你独立在夕阳残照里;仰天长啸,你苦吟于凄风苦雨的湘水边。声声啼血,你哀叹的是危难的祖国;字字流泪,你悲吟的是受难的苍生!汨罗江水,能够夺走你的生命;滚滚浊流,熄灭不了你生命的火焰。捧读《离骚》,透过遥远的时空,我们看到一座顶天立地的精神丰碑——这就是你啊,屈原!
  她是徘徊的孔雀,是钟情的鸳鸯,为爱情敢于冲破黑暗的囚笼,敢于同封建礼教作斗争!漫漫长夜,寂寂笙箫,当轻灵的身姿划过一道凄美的弧线,那层层的涟漪满是爱情的美好,这不是死亡而是凤凰涅槃!她用勇敢的行动告诉世人: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愿她在天堂和仲卿永远美好。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游子思亲怀亲,涉江采芙蓉来赠送给远道的亲人,以聊相思之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操,通过一曲《短歌行》抒发了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性本爱丘山”、视官场为“尘网”的陶渊明,为自己最终挣脱世俗羁绊、回归仰慕已久的山林田园欣喜若逛。诗以凝练的语言、形象理性的描述、抑扬顿挫的节奏,彰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呼唤及呐喊。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氓(  )  (2)蚩(  )  (3)淇(  )
  (4)愆(  )    (5)垝(  )    (6)徂(  )
  (7)咥(  )    (8)隰(  )    (9)小人所腓(  )
  (10)象弭鱼服(  )
  答案 (1)ménɡ (2)chī (3)qí (4)qiān (5)ɡuǐ
  (6)cú (7)xì (8)xí (9)féi (10)mǐ
  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氓之蚩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匪我愆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尔卜尔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我贿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我徂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渐车帷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女也不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载笑载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忠厚的样子 (2)拖延 (3)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的裂纹推断祸福 用蓍草的茎占卦 (4)财物 (5)往 (6)溅湿、浸湿 车两旁的布幔 (7)过错  (8)动词词头,无义
  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
  (1)匪来贸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子无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嗟鸠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犹可说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隰则有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岁亦莫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彼尔维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狁孔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通“非”,不是 (2)通“毋”,不要 (3)通“吁”,叹词 (4)通“脱”,脱身 (5)通“畔”,边岸 (6)同“暮”  (7)通“ (ěr)”,花盛开的样子 (8)通“急”,紧急
  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
  单元检测(二)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在祭告黄帝文中曰:“自古帝王,受天明命,继道统而新治统。”刚刚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的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内涵非常丰富,可以说是探析中国现代转型之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角。
  何谓“道统”与“治统”?简单来说,前者主要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这些圣人的思想传统,即儒家思想传统。后者主要指体现为一定继承性的政治统治的传统。
  作为“道统”的儒家思想传统,虽在历史上也曾遭到其他思想挑战,但几千年里基本上“天下所极重”。儒家思想自有真理的闪光点和恒久的魅力,但历代帝王看重的是它所宣扬的仁义道德等对封建专制统治合法性的诠释,倚重的是它所宣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封建专制统治秩序的巩固,从而形成“天下以道而治”的共识。因此,历代帝王都把“继道统”作为巩固自己统治的重中之重。不过,以“继道统”为基础的“新治统”,其“新”是极其有限的。一个新王朝替代前朝,不会去否定其封建专制,而是认为前朝统治失德离道,所以天命转移。不去否定封建专制的“新治统”,只能表现为对治理之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实践中则是封建专制统治在总体上不断强化。
  中国历史上,“道统”与“治统”根深蒂固,强大到把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纳入自己的发展轨道,强大到在西方列强不断的侵略下始终没有瓦解。从这个意义上说,“道统”与“治统”对于保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性有着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深厚的积淀也使中国天然地缺乏走出传统社会的思想资源和体制基础。当中国要向现代社会转型时,“道统”与“治统”就成为沉重的历史包袱。
  世界上许多国家经历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艰难历程,但像中国这样历经百年、遍尝艰辛的却很少。譬如,日本在19世纪中叶与中国境遇相似,但它通过明治维新顺利地向现代转型,不应忽略的一点就是它没有中国这样的“道统”与“治统”。历史底蕴的缺乏在转型时反而成为优势,使其更容易放弃“原来的自己”。而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有识之士也希望通过改良挽救民族危亡,但根深蒂固的“道统”与“治统”却阻碍中国的现代转型。近代历史上,早期改良派人物王韬说:“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盖万事而不变者,孔子之道也,儒道也,亦人道也。”这是当时的代表性思潮。此后的“中体西用”思潮和洋务运动,与其说是向现代转型的一种努力,不如说是对“道统”与“治统”的竭力维护。再往后,即使辛亥革命敲响了封建专制的丧钟,依然有袁世凯称帝的闹剧。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真正终结维护封建专制的“道统”与“治统”,中国也由此开始真正向现代转型,向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
  (摘编自叶帆《道统、治统与现代转型之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向现代转型艰难的原因,从刚刚入主中原的满族顺治皇帝祭告黄帝文中关于“道统”“治统”的话中可见一斑。
  B.道统主要指古代圣君、贤臣、孔孟诸位圣人的思想传统,即儒家的思想;治统主要指体现为一定继承性的政治统治传统。
  C.儒家思想传统被认定为道统,历史上虽然也曾遭到其他思想挑战,但在几千年里可以说被天下人极为看重。
  D.历代帝王注重的不是儒家思想的真理和魅力,而是其对封建专制合法性的诠释及对统治秩序的巩固作用。
  答案 B
  解析 偷换概念。原文说道统“……即儒家思想传统”,并不是指儒家思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为巩固统治,历代帝王均对承继道统极为看重,在此基础上,形成“天下以道而治”的共识,因此,道统与治统根深蒂固。
  B.替代前朝的新王朝不会去否定封建专制,只能表现为对统治细节的修补,客观上强化了封建专制统治。
  C.道统与治统在中国历史上根深蒂固,非常强大,并未因少数民族政权强势侵入而被弱化,并未因西方列强不断侵略而被割裂。
  D.作为思想资源、体制基础的道统与治统保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却成为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沉重的历史包袱。
  答案 A
  解析 “历代帝王均对承继道统极为看重,在此基础上,形成‘天下以道而治’的共识”因果倒置,原文说“……从而形成‘天下以道而治’的共识。因此,历代帝王都把‘继道统’作为巩固自己统治的重中之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9世纪中叶中国与日本境遇相似,却没有能够通过改良或革命向现代转型,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中国有根深蒂固的道统与治统的羁绊。
  B.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各种关于改良的思潮、运动,与其说努力向现代转型,不如说竭力维护道统与治统。
  C.辛亥革命敲响封建专制的丧钟,仍有称帝闹剧发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开始真正向现代转型,区别在于是否真正终结道统与治统。
  D.所谓“继道统”,是为巩固专制统治;所谓“新治统”,是为完善专制统治。两者均是对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阻碍。
  答案 B
  解析 “各种关于改良的思潮、运动”扩大范围,原文仅就“‘中体西用’思潮和洋务运动”而言。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从状元到实业家
  张謇,1853年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家中世代务农。张謇自幼读书,颇有造诣,但家中突生变故,他只有放弃科举,到淮军将领吴长庆手下做了一
  ……
  1.直面挫折,增强信心。2.明确描写的含义,掌握描写的方法。3.认识到描写的重要作用,学会使用描写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描写就是用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把表述对象的状态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给人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感。
  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张僧繇》中写道:“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未点睛者皆在。”如果把龙当作是整篇记叙文的话,那么这点睛之笔就是描写。
  描写的分类:
  (1)从描写的对象分,一般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场面描写。场面,一般指由人物活动构成的生活画面,有时也泛指一定场合的情景。所以,描述场面主要是写人的活动,写人物之间的关系。
  (2)从描写的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又称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
  正面描写是作者直接对描写对象(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刻画和描绘。
  侧面描写是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使其鲜明突出。
  (3)从描写的手法分,有白描和细描。
  白描,即运用最简练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没有浓烈色彩的描写,不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不用或少用形容词,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点,描写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人物的精神面貌。叙事,线条分明,言简意赅;写人,三言两语则揭示出人物的状态,使人物栩栩如生。
  细描,即细致具体地描绘对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和象征、衬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使所写对象栩栩如生,逼真动人。
  作文命题:山环水绕的美景固然诱人,但山的博大、水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