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共14张,教案约1530字。
分析三大角度 完胜古诗鉴赏
上课教师:余欣莲 上课时间:2017年10月20日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分析三大角度的分析模式。
2、运用三大角度答题模式具体分析诗歌。
二、教学重、难点
运用三大角度答题模式具体分析诗歌。
三、教学方法
1、讲授点拨法。
2、小组合作探究法。
3、多媒体展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近期学生解答诗歌鉴赏简答题情况导入。(略)
二、考点解读
1、“诗歌分析及鉴赏”是《考试大纲》在表达运用层级(C、D级)的要求。
《考试大纲的说明》中明确: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分析综合 C ⑴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⑵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⑶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鉴赏评价 D ⑴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⑵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方法探秘
以杜甫的《夜》、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为例讲习两个答题模板。
模板一:知识点概述+分析关键字词
夜
杜 甫
露下天高秋水清,
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
新月犹悬双杵鸣。
全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字词分析。
答: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诗中“疏”“孤”二字最能体现其情。“疏”是稀疏,言其灯少,暗示贫困、偏僻、凄清;“孤”是孤独,无人作伴,更显凄凉;思乡之情自在其中。
模板二:分析表达技巧+全诗内容、情感概述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请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人格化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实战演练(小组讨论,展示答案,老师点评)
(2017年全国1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