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70+1210+2050字。
《渔父》启发式学案
备课:胡秀霞 审核:时珠峰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重点词句,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以及特殊文言现象;
2.了解屈原、“楚辞”、《楚辞》、《离骚》;
3.掌握对话法、对比衬托法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学习屈原高贵的人格,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对话法、对比衬托法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2.学习屈原高贵的人格,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学习时间:两课时
预习课
一、了解人物及相关介绍。
1.了解屈原其人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了解“楚辞”、《楚辞》、《离骚》
“楚辞”:“楚辞”是屈原等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新诗体。其特点是句式长短不一,多用 “兮”字。对后来汉赋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楚辞》: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西汉人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诗作而成集。共有诗歌17篇,其中绝大多数是屈原的作品。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二、预习检查。
1.给加点字注音。
渔父( ) 憔悴( ) 枯槁( ) 汶汶( ) 鼓枻( )
凝滞( ) 餔( ) 歠( ) 莞尔( ) 濯( ) 淈( )
2.通假字。
渔父见而问之曰 _________同_________,译为__________
3.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
……
《渔父》知识点梳理
备课:胡秀霞 审核:时珠峰
一、通假字。
渔父见而问之曰 “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二、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古义:脸色 今义:颜色、色彩
古义:形体容貌 今义:对事物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2)圣人不凝滞于物。 古义:拘泥、执着 今义:停止流动不灵活;凝聚
(3)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古义:行为高出于世俗 今义:高高地举起
(4)可以濯吾缨、可以濯吾足 古义:可以用来 今义:能够
三、词类活用。
(1)乃歌曰 名作动,唱歌
(2)鼓枻而去 名作动,敲打
(3)安能以皓皓之白 形作名,纯洁的品德
四、一词多义。
之:
(1)渔父见而问之曰。 代词,代指屈原
(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后的标志;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结构助词,的
(4)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
而:
(1)渔父莞尔而笑 表修饰
(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表递进
(3)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表顺承(表递进)
(4)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表并列
(5)鼓枻而去 表修饰
于:
(1)圣人不凝滞于物 被,表被动
(2)何故至于斯 到
(3)葬于江鱼之腹中 在
以:
(1)是以见放 因为(是以:因此)
(2)安能以身之察察 拿、用(意译为“让”)
(3)安能以皓皓之白 用(意译为“让”)
(4)可以濯吾缨 用来
举:
(1)举世皆浊我独清 全,整个
(2)何故深思高举 行为
(3)戍卒叫,函谷举 被攻占
游: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行走
(2)游刃有余 自由移动
(3)秦时与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交往,交游
与:
(1)子非三闾大夫与 助词,表示疑问语气
(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结交
(3)咸与维新 参与
见:
(1)是以见放 被,表被动
(2)未得与项羽相见 会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