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980字。
《渔父》导学案
江苏 秦 葆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能流畅地翻译文本;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认识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3.能把本文素材恰当地运用到作文中去。
【课前导入】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楚人。他是一个很有理想的政治家,他对社会、对人生都有一种很美好的看法,而且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而不懈地努力。他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被放逐。屈原被楚顷襄王放逐到江南后,长期流浪,最后由沅之湘,自沉汨罗。他遭到流放,实际上是他的奋斗遇到了挫折,遇到了失败。
本文就是以楚国处在危机当中、屈原的事业处在挫折当中这样一个困厄的境地为背景创作的。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一句看,文中事件所设置的具体时间地点,是在进入沅江之后,怀石沉湘之前。此时的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渔父》它表现的是屈原内心的一种矛盾和在矛盾面前他最终的抉择。故文中屈原的话可当作他的临终遗言来读。
关于《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都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郭沫若认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然而无论作者是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
【课堂探究】
一、整体性阅读,疏通文本
(一)自由放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二)对照注释,疏通文本并整理相关知识。
1.读准下列字音
憔悴( ) 餔糟( ) 歠醨( ) 汶汶( )
三闾( 鼓枻( ) 莞尔( ) 濯缨( )
2.请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
渔父: ( )
子非三闾大夫与( )
3.请写出加点词的古今义
(1)颜色憔悴( )
(2)形容枯槁( )
(3)圣人不凝滞于物( )
(4)何故深思高举( )
⑤何故至于斯( )
4.请写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
而:
渔父莞尔而笑( )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 涵淡彭湃而为此也( )
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 ) 何故至于斯( ) 葬于江鱼之腹中( )
以 :
是以见放( ) 安能以身之察察( ) 可以濯吾缨( )
与:
① 非三闾大夫与 ( ) ②秦王与赵王会饮 ( )
③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④则与一生彘肩( )
⑤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