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课件共50张,教案约2250字。

  《渔父》一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板块主题是生存选择。文章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学习了解古人对人生价值的取向。同时,作为文言文,应做到言文结合,为此本课教学目标定为如下二点: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特殊句式
  学会运用历史辩证的观点方法,探讨屈原的人生态度和人格品质。
  高二的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知识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所以我把目标二作为重点难点,采用师生共同探究的方式来学习。
  文章篇幅短小,拟用一课时完成。
  下面是我的教学过程设想。
  学生对于屈原都不陌生,但往往停留在他是位伟大的诗人这一认识上,我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从屈原的文学成就出发,回顾其代表作《离骚》的文学地位,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屈原人生态度的期待,导入课文。
  导入课文后,按以下七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学生自主学习。以诵读为主,分四步展开:
  1、学生自读,疏通字音。
  2、指定学生读,纠正读音和句读。
  3、学生再读,借助注释读懂文意。
  4、学生同桌之间,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口头翻译。
  这一环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巡视,解疑。
  二、检查文言知识:
  以句子翻译为形式,落实具体语境中的词义和句型特点。重点解决三个古今异义词和被动句式、宾语前置句,它们是:“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中的“颜色”“形容”和“何故深思高举”中的“高举”;“是以见放”“圣人不凝滞于物”“自令放为”三个句式;“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两个宾语前置句式。
  解决了文言障碍以后,让学生分角色读。(师旁白,前三排渔父,后三排屈原)
  三、结合文本,探讨屈原的人生态度和人格品质。
  为了把探讨引向深入,我设计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地展开师生探究活动。
  问题一:屈原具有怎样的人格?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句来回答。
  联系屈原《离骚》中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结合本文引导学生明了:屈原——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不惜牺牲生命也要坚持理想。舍生取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品质情操。
  问题二:文章以简短而凝练的文字塑造了渔父这个人物形象。从文中你感受到渔父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态度呢?要求学生结合具体句子来回答,明了:渔父——置身事外、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
  在了解到屈原和渔父具有两种不同人生态度的基础上,提出第三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不少人认为《渔父》这篇作品是褒美屈原、贬抑渔父的,你认为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