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课件共66张,学案练习约18070+5260字。

  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人,生于日本东京,其父梁启超。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获硕士学位。1927-192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回国后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1932-1946年历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中国古物保存委员会委员、中国战区文物维护委员会副主任。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担任教授、系主任。1948年9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从1949年起,先后任北平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和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953年起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曾参加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作品   《清式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中国艺术雕塑篇》《中国雕塑史》等。
  评价   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倡导者之一。
  (二)人物轶事
  梁思成的目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当人们为盟军准备大规模轰炸日本本土而欢呼跳跃的时候,梁思成的目光却盯在了日本京都奈良的古建筑上,孩提时期随父亲游览奈良法隆寺的情景又一幕幕浮现在他的眼前,那是一座多么美丽的古城,有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它保存着现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真是世界藏品的汇聚地,一旦炸毁就不可再生。当他把保护日本京都、奈良两座城市的建议提交给盟军司令部时,美国人不明白一个被侵略、被奴役的国家公民为什么要去保护敌国的古建筑,梁思成的回答是:“古建筑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它不属于某个国家或某个民族,而是属于全人类。”他铿锵有力的话语感动了美国人。
  背景链接
  1931年9月,在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宗旨的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先生的邀请下,梁思成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任职,踏上了他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的漫漫长路。为了积累资料和寻求科学依据,梁思成开始了他艰苦的、同时也是颇具独创性的建筑调查活动。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他跋山涉水,历尽困难,陆续实地考察了河北、山西、浙江、山东、河南、陕西以及西南地区的古建筑遗迹,进行了大量的拍照、测绘、资料整理和科研工作,于1944年写成《中国建筑史》。
  (一)读准字音
  Ⅰ.单音字
  (1)墁地(màn)     (2)帷幕(wéi)
  (3)接榫(sǔn)  (4)穹窿(lónɡ)
  (5)如翚斯飞(huī)  (6)额枋(fānɡ)
  ……
  课时跟踪检测(十一)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语言表达专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熟悉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每一梁每一柱的作用他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B.针对古建筑上信笔涂鸦的问题,市政府管理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以期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个痼疾。
  C.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无与伦比的建筑体系。
  D.为大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我区组建了科学健身指导团,深入农村和社区进行现场辅导和培训,把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简单易学的科学健身项目送到广大农民群众中去,让社区农民真正感受科学健身带来的活力和魅力。
  解析:选D A项,“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此处使用对象错。B项,“信笔涂鸦”,比喻字写得潦草,常用作自谦之词。C项,“无与伦比”,伦比,类比。没有能够比得上的。本句只是强调中国建筑的独特性,并且用“无与伦比”也与事实不符,故错。D项,“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符合语境,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冼星海是中国著名音乐家,他在音乐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不仅过去起过重要作用,就是今天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B.市文物局组织了39名专家赶到重建的龚滩古镇,对已经完工的工程通过验收。
  C.清华大学是梁思成一生钟情的地方,美丽的校园不仅记载了他成长的足迹,而且留下了父亲梁启超的身影。1915年至1923年,梁思成在这里学习生活了约八年多。
  D.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不管他的身体有多差,生活条件再不好,精神压力有多大,他都坚持创作。
  解析:选A B项,习惯的说法是“对……进行验收”,而不能是“对……通过验收”,介词搭配出现错误;C项,“约”与“多”语意重复;D项,前后句式不协调,把“生活条件再不好”改成“生活条件有多不好”。
  3.下面各句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间属于一家的关系。
  B.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C.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D.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解析:选D “可译性”并非比喻。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 ____①____,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 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