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共58张,学案练习约16140+4940字。
第5课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出生在顿河维申斯克镇,他仅受过4年教育,靠自学成才,是顿河哥萨克地区多姿多彩的生活给予了后来成为作家的肖洛霍夫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他的创作,继承和发展了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
作品 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浅蓝的原野》,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他们为祖国而战》,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等。
评价 他的创作构成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是贯穿从孕育诞生到解体前不久整个苏维埃时代百年历程的宏伟篇章。他在苏联叙事文学中开创了悲剧史诗的艺术先河。1965年,因其“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二)人物轶事
传世之作引发争议
1926年肖洛霍夫开始构思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经过14年的时间,小说四卷本分别于1928、1929、1933、1940年出版。小说记述了自1914年开始的政治大风暴对一个哥萨克村镇和一户哥萨克人家的猛烈冲击。从一开始,小说就很受欢迎,再版达百次之多,并被译成60多种语言。这部小说空前的销售量虽然可以说明读者对它的推崇和热爱,但也正是由于这部小说,肖洛霍夫受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攻击。第一次发生在小说第一卷出版之后,有人散布谣言,说该书是一部抄袭之作。
1999年,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手稿面世,谣言不攻自破了。
对肖洛霍夫的第二次攻击是政治上的,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在斯大林对语言改革甚感兴趣的阶段,肖洛霍夫使用哥萨克人的简洁语言自然要受到当局的审查。他前几部作品的语言比后面几部带有更多的地方色彩,因而也更粗犷有力。但经过苏联有关方面严格的删削,1953年再版时小说的语言便苍白无力了。而且,每一阶段的审查都延迟了肖洛霍夫作品的出版。
(一)背景链接
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肖洛霍夫作为随军记者耳闻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人民的苦难、战士的英勇。同时,肖洛霍夫更深入地思考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痛苦。本文发表于1956年,当时卫国战争结束已经10年,战争结束时肖洛霍夫遇见过一位家破人亡的军人,根据他讲述的不幸遭遇,构思成小说。小说从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和心灵的创伤的角度来写,对战争进行反思,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引起了强烈反响,被称为当代苏联文学新浪潮的开篇之作。节选部分写了索科洛夫从俘虏营逃回后的经历。
(二)博览悦读
从索科洛夫的眼泪读《一个人的遭遇》
小说的节选部分先后描写了主人公索科洛夫的三次“泪”,仔细研读这“泪”中前后的文字,一个坚韧异常而又充满温情的硬汉形象便跃然纸上。
索科洛夫的第一次“泪”,是面对他死去的儿子阿拿多里。索科洛夫从德军俘虏营里成功逃脱,他最想的便是与家人团聚,那是他在俘虏营里常有的梦想:“我会回来的”,“我”和家人“又会在一
……
课时跟踪检测(五)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一、语言表达专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狙击(jū) 瓦砾(lì)
挨打(āi) 邂逅(xiè)
B.胡诌(zhōu) 嗜好(shì)
埋葬(mái) 号召(zhào)
C.吓坏(xià) 刹那(shà)
窒闷(zhì) 吝啬(lìn)
D.勋章(xūn) 脸颊(jiá)
雏儿(zhòu) 吞噬(shì)
解析:选B A项,“挨”应读ái;C项,“刹”应读chà;D项,“雏”应读ch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腮帮 忧郁 狼吞虎咽 一片漆黑
B.衣襟 障碍 抑扬顿措 百无聊赖
C.缘故 执照 先发治人 小心翼翼
D.大尉 熄火 礼上往来 和衷共济
解析:选A B项,“措”应为“挫”;C项,“治”应为“制”;D项,“上”应为“尚”。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德国进攻苏联,卫国战争________,41岁的索科洛夫应征入伍。
②我也全身打战,两手发抖……我当时________没有放掉方向盘,真是奇怪极了!
③我跟他(凡尼亚)不论怎样总可以过下去的,只是我的心________得厉害,得换一个活塞了……
A.爆发 居然 震荡 B.暴发 反而 振荡
C.爆发 居然 振荡 D.暴发 反而 震荡
解析:选A “爆发”,①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处迸出;②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暴发”,①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②突然发作。根据语境选“爆发”。“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意料和常情。根据语境选“居然”。“震荡”指的是震动,使颤动,或者指动荡的意思。“振荡”指的是震动或者电流的周期性变化。由此可知,选“震荡”。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