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1(课件+课时跟踪检测+教学案):第2课 相信未来 六月,我们看海去
第2课  课时一 相信未来.ppt
第2课  课时二 六月,我们看海去.ppt
第2课 相信未来 六月,我们看海去.doc
课时跟踪检测(二) 相信未来 六月,我们看海去.doc

  第2课 相信未来__六月,我们看海去
  课时一 相信未来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食指,本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中国当代诗人。1948年生,1969年赴山西汾阳杏花村插队务农,1971年应征入伍,后转业,为北京光电研究所研究人员。1972年,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至今在北京第三福利院接受治疗。其诗歌创作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后,其创作成就得到公认。被称为新潮诗歌第一人。1998年被授予“文友文学奖”。2001年4月与已故诗人海子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主要作品   《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在精神病院》《愤怒》等。
  评价   许多评论家认为,食指是开创一代诗风的先驱者,其诗歌成就比北岛、顾城诸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因种种原因,他长期被埋没。也有人认为,他是朦胧诗人中最善始善终的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
  (二)人物轶事
  “相信未来”的食指
  食指在“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他在“文革”中开始写诗,《相信未来》曾被江青点名批判。其诗被朋友及插队知青辗转传抄,广泛流行于全国,影响深远。当时年轻的他的命运却风雨飘摇,后来因精神分裂症住进医院和福利院,这样一住就长达20余年,诗人几乎与外界隔绝了。病魔严重地摧残了他的身体,但他没有丧失信念,灵魂深处,从没有停止心爱的诗歌创作。他相信未来,
  热爱生命。在福利院他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作。可以说,食指是在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四个字:相信未来。
  (一)背景链接
  《相信未来》创作于1968年,正处于“文革”时期,社会混乱,人心惶惶
  ……
  课时跟踪检测(二) 相信未来 六月,我们看海去
  一、语言表达专练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________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②________风那么大,我们还是登上了山顶。
  ③是的,我焦急地________着他们的评定。
  ④给以轻蔑的微笑,________的嘲讽。
  A.毅然 尽管 等候 辛酸
  B.依然  尽管  等待  辛辣
  C.毅然  不管  等待  辛酸
  D.依然  不管  等候  辛辣
  解析:选B “毅然”,副词,坚决地,毫不犹豫地,针对行为态度而言,如“他毅然献身祖国的科学事业”。“依然”,副词,仍然,表示情况持续不变或恢复原状。“不管”,连词,不论,表示排除任何条件,后面所跟句子的语意是不确定的。“尽管”,连词,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还是”等表示转折的连词跟它呼应。“等待”指不采取行动,直到所期望的人、事物或情况出现,而“等候”多用于具体的对象。“辛酸”指辣和酸,形容痛苦悲伤。“辛辣”形容语言、文章尖锐而刺激性强。
  2.下列诗句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风撩起我们的长发像一曲《蓝色的多瑙河》飘飘荡荡。
  B.我们是一群东奔西闯狂妄自信的探险家啊。
  C.像小时候外婆絮絮叨叨的叮咛我们早已遗忘。
  D.我们要枕着沙滩也让沙滩多情地抚摸我们赤裸的情感。
  解析:选A “长发像一曲《蓝色的多瑙河》”用的是比喻。
  3.对《相信未来》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文化大革命”那个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年代里仍然坚定地相信未来。
  B.诗中的“固执”并非贬义,显示出作者相信未来的执着。
  C.“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说明作者当时还很幼稚、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