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10字。
第十周高一语文基础教案
《纪念刘和珍君》
张晓晓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
(2)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1)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3.德育目标 学生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百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二、教学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训练并培养学生自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一)导入
鲁迅曾经在1927年《无声的中国》中写到: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 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册教材中对大家来讲最难的一课:鲁迅写的《记念刘和珍君》。
(二)设疑自探
通过预习,根据小说学习的重点,以同学们最想了解什么问题为引,由学生质疑提问,师生整合自探提纲:
1、默读课文,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2、结合片段中的事件,总结作者文中刘和珍的形象;体会作者对这一人物所寄托的思想情感;
3、探讨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三)解疑合探:请同学们针对我们梳理的问题,结合文本,先独立思考并做好简单的记录,做好小组讨论的准备。
1、分析文章总体思路
第一、二: 交代写作缘由; 补充修改
第三、四、五节:集中叙写了有关刘和珍君的事情;
第六、七小节: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2、关于文中刘和珍的形象:
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1)“然而在这样……就有她”。“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2)“能够不为……反抗……”。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4)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5)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3、文章的写作目的:
(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