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90字。
课 题 《咏怀古迹》(其三)
学习
目标 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掌握诗歌鉴赏“炼字型”的答题模式。
4.背诵本诗。
重难点 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预习案】
一、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
明妃( ) 朔( )漠 青冢( ) 画图省( )识 千载( )
2.写出诗句的字面意思。找出本诗的诗眼。
二、阅读引导
关于咏史怀古诗:
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借古抒怀
赏析咏史怀古诗的步骤:
1.弄清史实:要写的古人古事是怎么样的?
2.体悟感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古事,诗人表现出什么态度?
3.分析技巧: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来表达?
写作背景:
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自云安(今四川云阳)到达夔州(今四川奉节东),一住两年。这是他创作中的一个繁荣时期,从总体看,不少论者都认为在思想内容上比过去的作品略见逊色,其实,其中也有不少作品无论在思想性或艺术性上都堪称传世之作,《咏怀古迹》(共五首)即是一例。《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杜甫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
四、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熟练诵读本诗。
我的疑问:
【探究案】
探究一:
结合赏析咏史诗的三步骤具体赏析这首诗
1.昭君其人其事,把你从诗中读到的有关昭君的信息(身份、人生经历等)写下来:
2.《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