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4周)(含解析)(打包7套)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4周五瑶客观题一含解析20171212186.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4周每周一测含解析20171212181.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4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含解析20171212182.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4周四选一客观题二含解析20171212183.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4周四选一客观题一含解析20171212184.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4周五瑶客观题二含解析20171212185.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4周周末培优含解析20171212187.doc

  每周一测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陆谷孙的词典人生
  单调烦琐、繁重艰辛,还容不得一丝差错,这就是词典编纂。而正是在这个少人喝彩的领域中,陆谷孙先生投入40余年,只做了一件事——与时间赛跑编词典。
  陆谷孙1940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余姚。17岁时他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硕士毕业后分配留校。1970年,陆谷孙被“发配”去编词典,之后他参与了《英汉大词典》筹备和编写全过程。编词典的冷板凳太难坐,陆陆续续,最初关在一起编《英汉大词典》的人,高考、考研、出国,几乎走光。唯有陆谷孙把板凳坐穿,且坐出了滋味。1986年陆谷孙出任《英汉大词典》主编,承诺“一不出国,二不兼课,三不另外写书”,全身心投入,其中甘苦难对人言。1991年,《英汉大词典》大功告成,陆谷孙幽默地表示,自己终于得以“痛快地睡了一觉”。1500万字的《英汉大词典》,是中国学人独立研编的第一部大型综合性英汉词典,更被列为联合国必备工具书。
  考虑到全球兴起“中国热”,陆谷孙又在2000年“自讨苦吃”开始编纂《中华汉英大词典》。陆谷孙说:“编词典就像做厨子,受不了做饭做菜的热气,就不要轻易进词典编纂的厨房。”这种劳心劳力的活,评职称时却不能算作成果,浮躁、逐利者避而远之,他却沉浸其中。没有专业团队,参编人员全部是兼职,直到2015年这部词典才完成。《中华汉英大词典》内容兼收并蓄,例证亦庄亦谐,从中医穴位到阴阳八卦都以英文详尽诠释。学界认为,它深度打通了中英两国文化。
  编词典,窥一斑而见全豹,处处可见文化态度和价值观。陆谷孙既是英语痴人,深爱莎士比亚,是外国文学的知音,却也醉心于中华传统文化,要求学生热爱母语。他编纂的《中华汉英大词典》“简繁兼顾”,目的是“希望通过英语,让海峡两岸和香港的文化身份慢慢趋同”。他编词典,态度民主、包容并蓄,尽量不用一锤定音式的单一答案,而是把众多实例收录其中,让人深刻感受词语的色彩斑斓。陆谷孙说,语言是大众使用的,编词典没有权威,没有围墙,“编者也是读者和使用者,使用者也是编者”。但他也态度鲜明,拒绝让词典成为“网民的涂鸦场”,“直男癌”等侮辱性词语,他坚决不收。
  陆谷孙说,翻译令他想起“抵达”,从一种文字出发,去“抵达”另一种文字的彼岸。陆谷孙的学生说,先生内心深处的治学理想,是从另一种文化抵达中华文化,擦去中华传统文化上的灰尘,让它重新发光,映照世界。
  一次,接受电视台拍摄,陆谷孙先生淡然拒绝了“泰斗”和“大师”的美誉。他的一生,不当挂名编委白拿稿费,不出席商业活动和荣誉颁奖礼,宁可幽居陋室,琢磨中英互译的美妙。
  除了皓首穷经地编纂词典,陆谷孙先生最为享受的身份是“教书匠”。在复旦,陆谷孙是著名的英语系“老神仙”,这不仅指他的学问之深、辈分之高,更指先生的性格风骨。他是一个非常渊博、有趣的人,毫无学究气和词典式的“枯燥”。复旦大学数千名研究生评选“十大杰出教授”,陆谷孙以最高分列居榜首。每逢他上课讲莎士比亚,学生从四面八方赶来如同参与盛会。
  当时代很浮躁的时候,先生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宁静,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知道自己的文化担当与使命。对这样的精神贵族,最好的写照,便是哈姆莱特的“身虽囿核桃,心为无限王”。
  (选自《新华每日电讯》,有删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陆谷孙把编词典比作做厨子,是因为这项工作费时费力,需要下苦功夫;对于这项一般人难以长久坚持的工作,他乐在其中。
  B.陆谷孙淡泊名利,编词典在评职称时不能算成果,他却全身心投入,并且拒绝“泰斗”和“大师”等美誉,不出席商业活动和荣誉颁奖礼。
  C.陆谷孙不仅学养深厚,而且有着一颗赤子之心,他虽痴爱英语,但要求学生热爱母语,希望他们从另一种文化抵达中华文化。
  D.陆谷孙编纂词典但毫无词典式的“枯燥”,他在教学上非常渊博而又有趣,因此被复旦研究生评选为学校“十大杰出教授”之首。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黄德鸿:“学者”的意义
  “成为一名学者”,是黄德鸿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在广雅中学读高中时,黄德鸿受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影响颇深。一个人的生命有限,荣华富贵及身而止,但学术之成就,可以垂及久远,嘉惠后人——梁同寅这样强调做学问的好处。此番声
  ……
  四选一客观题(二)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众所共享,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从2001年的7955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7.2亿人次,13年间增长了8倍。对于青少年而言,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在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2014年,全国博物馆拥有近3000万件(套)藏品,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研究中心。同时,博物馆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2010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把西安建设成“博物馆之城”的战略目标,随后广州、济南等城市也纷纷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口号,以此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摘编自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4)》
  材料二:
  2008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文物巡展、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而增加的价值总和。2001~2014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如下图:
  (摘编自苏杨等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
  注:计算或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时,用某一时期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的计算尺度,这种平均价格叫可比价格。可比价格计算出的指标,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便于对不同时期进行历史对比,以观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材料三:
  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与国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参观博物馆。北京每年接待的上亿游客中,相当一部分人要参观北京的博物馆。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这也是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
  (摘编自王小润等《博物馆能否成为旅游经济新坐标》)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01~2014年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最低的年份是2001年,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
  B.除2007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
  C.按2001年可比价格计算,十几年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大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
  D.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与按可比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相比,二者差距最大的年份是2014年。
  B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的恩师黄量院士
  郭 明
  1949年,黄量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像许多海外知识分子一样,黄量和她的丈夫刘金旭一起,做出了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
  ……
  周末培优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捣鼓”无人机的前湖北首富
  黄 立
  我从小就喜欢工科,自己动手折腾一些小玩意儿。小时候,父母还在部队上班,经济条件好一点,常给我买一些玩具,小车、小船、小飞机之类的。我常常没玩两天,就把玩具拆了,想看看它们是怎么工作的。
  小时候经常打针,我常常留着青霉素的空瓶子。之后,我又收集了用完的圆珠笔芯,把剩下的油墨弄干净,然后用细针把圆珠笔头的钢珠捅掉,它就变成了一根管子。我把这根管子用火烤软,扳成Z型,定型后插进装满水的青霉素瓶子里。之后,我把这套装置安装在一只自制的小船上。在瓶子底下点上小蜡烛,瓶子里的水烧开之后,便会通过圆珠笔芯喷气。这样,我的小船就变成了喷气船。
  那个时候也不知道什么理论,什么力学,书上也没有,就自己琢磨。父亲是西军电(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毕业的,做无线电方面的工作,动手能力很强,家里工具齐全。我也许受了他的影响。
  我是1963年出生的,在西安出生不久便被送到江西老家,给祖母抚养。1969年,父母退伍转业到武汉一家工厂工作,我也被送到了武汉。小时候外面很乱,父母担心我在外面学坏,每天让我下了课就回家。我年纪还小,比较贪玩,最开始没怎么正经读过书,在家没事,就捣鼓些东西,父母也不反对,甚至还会支持。慢慢地,我对工科的东西越来越有兴趣。
  后来,父亲申请调到华中科技大学任教,母亲成了华中科技大学附中老师。住在学校,也让我学习更方便。1977年,恢复高考,我读初三,开始很认真地学习。
  研究生毕业之后,我一直在湖北省电力实验研究所工作,担任高级工程师。1999年辞职,开始创业,成立高德红外。
  辞职那一年我36岁。想着快40岁了,再不离开估计以后也不想离开了,一辈子就在国企了,所以还是趁年轻早点出来吧。国企固然好,待遇也不错,可以踏踏实实过一辈子,但从我的角度来讲,在国企的环境和条件下,有些想做的事情施展不开,所以不如早点出来创业。
  创立高德红外以后,我一直在适应企业家的角色。我对技术研发的热情从来没有衰减,即便是现在。但做生意是我从小的弱项,我不擅长跟各种人打交道,甚至到现在也是这样,但我必须去做这些事情。
  创业之后,我们最初的产品都是与电力相关,不久向红外热成像方向转变。2003年“非典”爆发,给我们带来了最早的一笔大订单,或者说机遇,我们称为第一桶金。高德红外从此迅速发展,2010年实现上市。
  高德红外上市后,我便有了再一次创业的想法。我是一个喜欢创新和不断挑战的人。
  2014年,无人机渐渐热起来。关于这一领域的报道越来越多,龙头企业大疆名气也越来越响。这是我们熟悉的领域,我对民用无人机领域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开始和公司高层深入探讨做民用无人机的可能性。很快我开始招人研发样品。
  在我看来,民用无人机是一个新兴的行业,非常有前景。未来可能应用到各个领域,普及每个家庭。除了拍摄,它在公安、消防、高速公路甚至反恐等领域都可能得到普遍应用,这将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
  筹备了一年之后,我在深圳注册了普宙飞行器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开始二次创业。之所以选择在深圳创业,是因为这个地方是中国无人机产业链集中地,大部分零配件厂商等配套企业都在这里。同时,深圳拥有大量研发、设计、市场等方面的人才,优势明显。
  对我来说,做民用无人机最大的挑战就是成本控制。我需要更多地从效益和市场来考虑,如何大批量、低成本地生产,技术又要恰到好处。但我又绝不会去模仿,以此降低成本,未来只出原创性产品。而且,我们也要做高端的无人机,比如我们第一个推出的BYRD。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黄立,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普宙飞行器科技(深圳)有限公司CEO,《2015胡润百富榜》湖北首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黄立申报了73项专利。在2016年的美国CES展上,BYRD获得了创新产品大奖提名。 
  ②“因为我是搞技术的,这方面会有自己一些独到的理解。现有市面上的无人机,还可以做得更好、更专业。”谈及自己创办无人机公司的初衷,黄立说,就是觉得自己还能做得更好一点。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黄立小时候父母在部队上班,家中经济条件好,所以父母给他买的小车、小船、小飞机等玩具,他没玩两天就会把它们拆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