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打包44份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专题分解(10).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1).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2) 专题1.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2) 专题2.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3) 专题1.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3) 专题2.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第2部分 专题1.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第2部分 专题2.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第2部分 专题3.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第3部分 专题1.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第3部分 专题2.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第3部分 专题3.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第3部分 专题4.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仿真冲刺练(1).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仿真冲刺练(2).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仿真冲刺练(3).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专题分解(1).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专题分解(2).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专题分解(3).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专题分解(4).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专题分解(5).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专题分解(6).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专题分解(7).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专题分解(8).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专题分解(9).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专题组合(10).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专题组合(11).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专题组合(12).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专题组合(13).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专题组合(14).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专题组合(15).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专题组合(16).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专题组合(17).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专题组合(18).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专题组合(19).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专题组合(1).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专题组合(2).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专题组合(3).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专题组合(4).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专题组合(5).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专题组合(6).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专题组合(7).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专题组合(8).doc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训练:专题组合(9).doc

  考点归类,对点模拟练能力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西戏剧观众的心态视角存在着很大差异。中西戏剧观众心态视角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戏剧的起源和形成过程不同。西方戏剧产生于祭奠,是宗教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始终带有宗教色彩。宗教仪式是庄重肃穆的,参加宗教仪式的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赞颂神的伟大,在观看表现神的伟绩的戏剧时,同样怀着崇敬的心情。这时,戏剧演出处在一种精神上的高位置,观众处在一种精神上的低位置,观众的心态视角是仰视的。后来的戏剧虽然脱离了祭奠的宗教气氛,但这种仰视的心态视角却带着祭奠仪式的痕迹保留了下来。
  中国戏曲的形成过程是多种娱乐样式的综合。宗教祭奠仪式对它的形成影响并不大,相对于西方戏剧的形成渊源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娱乐手段,而且,它对多种娱乐手段综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娱乐性加强的过程。人们去瓦肆看戏就是为了娱乐,自然在心理上处在高位置,去俯视处在低位置的戏曲。后来的戏曲中也有具有宗教意味的神仙道化剧,但它完全没有西方戏剧初期的庄重神圣的宗教氛围。
  这种形成渊源上的差异,影响了中西戏剧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影响了戏剧在正统文艺中地位的差异,这些都加强了观众的心态视角的差异。
  观众心态视角和戏剧的悲喜色彩的选择倾向有着密切的联系。观众心态视角的差异使得戏剧的悲喜色彩倾向不同。反过来,戏剧悲喜色彩的不同又加强了心态视角的差异。西方人推崇悲剧的重要原因是悲剧肃穆的气氛,和作为戏剧渊源的宗教祭奠的庄重气氛最接近,都是用仰视的心态视角。中国戏曲观众喜欢看喜剧。这和戏曲形成时的娱乐滑稽传统有着直接的联系,其中反映出的俯视心态也是与之一脉相承的。
  同样是看悲剧,中西戏剧观众的心态视角也不相同。中国戏曲悲剧冲突带有鲜明的伦理批判倾向。冲突的基础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伦理道德。西方悲剧不管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都是人对于其强大的对立面,即命运、社会、性格所做的奋力挣扎反抗。如俄狄浦斯之于命运,哈姆雷特之于性格,斯多芒克之于社会,但他们最后都以毁灭告终。中国戏曲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是弱小善良的老百姓,尤其是有不幸遭遇和无辜受冤的女性。而西方悲剧的主人公多是高贵、威严、有强大力量的帝王将相、贵族富人、神人英雄等。由此可见,中国戏曲的悲剧是把观众推在高高的道德伦理的评判席上,让观众俯视这些可怜的无辜的弱者,进而对这故事、人物做出道德评判。而西方悲剧的观众仰视着台上那些比自己更有力量的主人公在命运、性格、社会面前做拼死抗争,却仍逃不脱失败的结果,进而产生了“惧怕和怜悯”,从而使观众感情得到“净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观众从心态上的高位置去俯视演出,西方观众则从心态上的低位置仰视演出。
  B.西方戏剧始终带有宗教色彩是因为戏剧作者总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颂神的伟大。
  C.中国戏曲形成过程呈多元性、娱乐性特征,宗教祭奠仪式对其形成影响并不大。
  D.具有宗教意味的中国神仙道化剧,完全没有西方戏剧初期的庄重神圣的宗教氛围。
  解析 强加因果,“西方戏剧始终带有宗教色彩”的原因应该是“西方戏剧产生于祭奠,是宗教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戏剧作者”应为“参加宗教仪式的人们”。
  答案 B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戏剧从业人员的地位及戏剧在正统文艺中的地位都受到了戏剧形成渊源的影响。
  B.西方悲剧的观众仰视心态与戏剧形成期人们参加宗教仪式的心态是一脉相承的。
  C.中国戏曲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娱乐手段,其形成过程是多种娱乐样式综合的过程。
  D.观众心态视觉、戏剧悲喜色彩、戏剧形成渊源联系密切,互为影响,互相强化。
  解析 无中生有,戏剧形成渊源与前两者没有“互为影响,互相强化”的关系。
  答案 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戏曲观众俯视的心态视角既针对戏曲本身,也针对戏曲主人公。
  B.美好事物毁灭遂成悲剧,如善良百姓无辜蒙冤、高贵王子最终落难。
  C.中国戏曲侧重于伦理批判,西方戏剧则侧重于人对其对立面的反抗。
  D.西方悲剧中主人公对命运、社会、性格的抗争使观众感情得到净化。
  解析 张冠李戴,两个分句的主语分别应为“中国戏曲悲剧”和“西方悲剧”。
  答案 C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微时代”,读什么?
  信息技术时代有更替,近两年来,微信成为很多人的移动聊天室,用户已超过6亿。君不见,候机室内,人人运指玩手机;地铁车厢,茫茫一片低头族。对许多人来说,“微信阅读”业已成为重要
  ……
  考点归类,对点模拟练能力
  传记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程十发:飞扬与落寞
  程十发, 1921年3月出生于松江。18岁时,他就考入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当时教授绘画的老师有海派宗师吴昌硕的得意弟子王个簃。在学校中,年轻的他便显露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思维,从不循规蹈矩地临摹一家一派,而是各取所长为我所用,往往画出自家面貌。而系主任王个簃则是主张“死临”吴昌硕的,要求学生临摹得越像越好。程十发的“离经叛道”令他十分头疼。尽管如此,王个簃依旧看到了他非凡的才气,曾赋诗一首赞赏:“程生不犹人,胸次极寥廓。抚古有会心,笔墨无拘束。”
  毕业之后的程十发,遭遇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滑铁卢”。他在南京路开了生平第一次画展,没想到却遇上了“冷场”,不仅观众寥寥,画更是一张也卖不出去!卖画为生的梦想破灭了,程十发举家回乡,从此开始了长达5年的失业之路。
  他的妻子张金锜曾经这样回忆那段艰辛的往事:“那时候在松江,遇上冬天,天天晚上冷得在家直哭。外面刮风下雪,屋里都会渗漏。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身边一点钱都没有,真是苦不堪言。”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程十发依旧没有放弃绘画艺术,他借来了不少故宫藏画的印刷品,对古今诸多大家的笔墨悉心钻研、分析,大量地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精华。而这些传统艺术的营养,也成了程十发未来绘画路上重要的基石。
  1949年后,程十发创作了第一幅年画——《反黑田》。当时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吕蒙同志看出程十发的热情与才气,便安排其加入了出版社。从此,程十发成了“国家干部”,开始了他美术创作的新天地。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程十发集中学习了传统线描技法以及欧洲古典版画艺术风格,取古今中外之法而用之。于是,一部融会了传统写意国画笔法的连环画佳作——《画皮》诞生了。
  “《画皮》是一部彩色连环画,无论从人物造型还是笔墨的运用上,都可以清晰地看出作者所受过的中西方绘画艺术的熏陶,以及传统笔墨的再现。”著名人物画家戴敦邦先生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说,他至今记得《画皮》出版后所引起的轰动。
  程十发艺术的巨大飞跃,是在1957年的云南写生之后。他的画风也就此发生了巨大变化。他的线条开始走向自由王国,兼工带写,收放自如,创立了独特的“程家样”。从《泼水节》《瑞丽江边》《傣族赶摆》到连环画《菠萝飘香的季节》等等,一发不可收,成为新中国五十年美术史上的一朵奇葩。
  正当程十发在艺术上不断前进的时候,人生的第二次磨难无情地降临在他的身上。“文革”风暴席卷而来,程十发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不能参加工作,更不能拿笔画画。尽管如此,程十发依然保持着特有的幽默与豁达。原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昌酩先生记得程十发在牛棚中的趣事:有一天,红卫兵小将走过牛棚,突然看见一张写有“保护动物”的标语。查问之后,才知道是程十发贴的。程先生不紧不慢地解释道:“牛是属于动物的,动物是要保护的。”顿时让小将们哭笑不得。
  文革结束后,重获新生的程十发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他要把耽误的十年补回来。“老师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勤奋到了极点。他画20张画,起码要打50张底稿。”程十发的弟子毛国伦回忆说。
  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解决画院职工住房紧缺的难题,程十发亲自作画30幅,折成人民币60万元购买了10套房屋分给困难家庭,一时传为美谈。程老的忘年交,著名喜剧演员王汝刚先生清楚地记得这件事:“那是1991年的夏天,老先生为了交齐30张画,不顾高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狠命地作画。当画所差无几的时候,老先生也累病了。”
  进入90年代后,坊间大量充斥的假画也让他苦闷不已。尽管他是一个豁达开朗的人,面对假画往往表现得十分大度:“他们看我画不动了,做好事帮帮我。”
  1993年,人生的第三次磨难又降临在这位七十多岁的长者身上。夫人和女儿的去世,让毫无准备的程十发再度遭受打击。他的身体迅速衰老下去,逐渐减少了作画的时间。
  八十岁后,程十发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多种慢性疾病的困扰使得他提笔写字作画都十分困难,手往往发颤发抖,可他还戏称 “我这是精神抖擞”。他患有气喘病,时常喘息不止,却常常笑着解释:“我这叫英雄气短。”
  2006年,卧病华东医院的程十发在病榻上接受了一生中最后、也是最高的一项荣誉: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联授予的“国家造型艺术终生成就奖”。这是国家和人民对于他半个多世纪以来艺术探索的最大肯定。得知获奖消息的程老并没有喜形于色,却将已有一年不曾拿起画笔的手在空中不停地挥舞着,他还是想再多画些画……
  曲终收琴意犹浓,春去落花芳未淡。2007年,程十发走完了自己坎坷而不平凡的八十六年历程。其中有功成名就背后的艰辛,也有风光无限之下的孤寂。
  (选自《新民周刊》,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年轻的程十发从不循规蹈矩地临摹一家一派的绘画,但他的老师王个簃却很赞赏他的这种“离经叛道”,并且写了诗歌来鼓励他。
  B.程十发从中西方绘画艺术中汲取营养,创作了一部融会了传统写意国画笔法的连环画佳作——《画皮》。作品出版后,引起了轰动。
  C.程十发乐观幽默,他曾戏称自己发抖是“精神抖擞”,也曾经用写标语的形式来巧妙对待“文革”中自己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D.文章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了程十发的一生,重点表现了他“飞扬”与“落寞”的两个方面,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解析 A项,老师赞赏的是他的才华,对他“离经叛道”的行为很头疼。
  答案 A
  2.作为一名集艺术上的“飞扬”与生活中的“落寞”于一身的画家,程十发的哪些经历最能够体现这两点?请结合文章分别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解读此类题,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文本中找到与程十发在艺术上和生活上相关的答题区间,然后再筛选出相关语句,提炼性的概括作答。读后可知,答题区域在第一、四、五、六、十三段,例如第一段,程十发的“离经叛道”令他十分头疼。尽管如此,王个簃依旧看到了他非凡的才气,曾赋诗一首赞赏就表现出了他艺术上的“飞扬”;以此类推,再从其他段落内容筛选概括即可。
  答案 艺术上的“飞扬”:①少年学画,虽“离经叛道”,但才华却得到赏识;②创作了融会传统写意国画的连环画佳作——《画皮》,引起了轰动;③画风大变创立了独特的“程家样”,成为新中国五十年美术史上的一朵奇葩;④获得国家造型艺术终生成就奖。
  生活中的“落寞”:①毕业后画展失败,失业回家,生活艰难;②文革中遭遇冲击,不能绘画以及关牛棚等遭遇;③妻子女儿去世、身体迅速衰老与多种病痛的困扰。
  3.作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程十发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文章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人物精神和形象的探究的能力。答题时,要根据人物的言行举止及议论性评价性的语句及侧面描写的语句探究作答。例如,文本第二、三、七段,程十发遇到困难时的表现,塑造出了程十发执着、不畏困难的精神品质。以此类推,再从其不拘泥一门,兼收并蓄;幽默与乐观豁达;勤奋乐于助人等角度来分析作答。
  答案 ①不拘泥一门,兼收并蓄:少年时代求学能够各取所长;②执着,不畏困难:艰苦的生活中坚持绘画的梦想;③幽默与乐观豁达:文革中写作“保护动物”的标语,大度看待假画问题等;④勤奋:绘画20张要打50张底稿;⑤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绘画帮助困难家庭。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中国核农学的开创者——陈子元
  叶 辉
  陈子元1924年出生于上海,大学毕业后便进入上海四维化学农场,跟随匈牙利籍植物生理学家蔡古从事无土栽培试验。然而,陈子元却未能沿着成为“中国无土栽培第一人”的路走下去,他走上的是一条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学术之路。
  1956年,我国第一个12年科学发展
  ……
  专题组合(十九) 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四)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他胸怀坦荡,光风霁月,是众人仰慕的对象。
  ②古建筑之所以卓尔不群,不在于它的创新,而在于它代表了某个时代;当代的建筑不应该照搬古代,需要有时代气息。
  ③我们一定要教育党员干部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只要涉及到群众的事,都要无所不为,直到群众满意为止。
  ④公平和正义是治愈社会心理疾病的最佳良药:只有机会公平,才不会有那么多的社会底层人士自怨自艾,感叹自己怀才不遇。
  ⑤据知情人爆料,男友是音乐人的吉克隽逸没有和《中国好声音》签约,而是和男友另起炉灶。
  ⑥近年来看多了电视上、舞台上一些“腕儿”们的假唱,以及出乖露丑的表演,我对国内某些所谓的专业团体逐渐失去了应有的信任、欣赏,直至尊重。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⑤⑥  D.②③⑥
  解析 ①光风霁月:比喻人品高洁,胸襟开阔。②对象用错,“卓尔不群”指优秀卓越,超出常人。用于“人”,不能用于“建筑物”。③褒贬失当。“无所不为”是贬义词。④自怨自艾:本义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仅指悔恨。本句语境感叹怀才不遇,是心怀幽怨,而不是悔恨,望文生义。⑤另起炉灶:比喻放弃原来的,另外从头做起。⑥出乖露丑:指在人前出丑。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文艺创作有很多框框需要打破,这有赖于管理部门与创作者积极互动,各自承担一点相应的政策或市场风险,共同营造文艺创作的新活力。
  B.普通人身上涌现出的道德力量,向整个社会传递出强大的正能量,在广大群众中形成了一种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
  C.三年来,地震灾区人民创造了抗震救灾史上的空前奇迹,奏响了惊天动地、气势磅礴的时代壮歌,铸就了自强拼搏、敢于胜利的历史丰碑。
  D.论坛围绕“塑造区域绿色增长极”为主题,来自九大国家级新区的代表,就探索绿色发展与创新之道、未来趋势与机遇等议题展开深入对话。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搭配不当,“营造”与“活力”不搭配;B项,成分残缺,缺“形成”的宾语中心语,应在句末加上“的风气”;D项,句式杂糅,可改为“围绕……主题”或“以……为主题”。
  答案 C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小说家应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的流利自然,____①____生动活泼,____②____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____③____讲故事或作报告,____④____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____⑤____不写稿子,____⑥____应像一篇文章。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虽然 而 却 即使 也
  B 尽管 可是 ∕ 而 虽然 但
  C 尽管 ∕ 而 却 虽然 但
  D 虽然 相反 可 即使 ∕ 也
  解析 解答此题要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语的搭配。第①处不需要关联词;第②处、第③处和第④处之间构成转折关系;第⑤处和第⑥处构成假设关系。
  答案 A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饮茶之道”是指饮茶的艺术,“道”在此作方法、技艺讲;“饮茶修道”是指通过饮茶艺术来尊礼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____①____;“饮茶即道”是指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饮茶即是修道,“道”在此作本体、本源讲。饮茶之道不是单一的饮茶的艺术,____②____,因为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道德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目的是修炼身心、了悟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