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470字。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能掌握诗中陌生的字词,同时能熟练地背诵整首诗。
  ②.能力目标:体会雄浑阔大的秋的意境,能够运用一些意象来摹写现代诗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能够把握作者寓秋于景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毛泽东为了国家统一和名族团结的远大抱负和理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通过阅读,能够体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
  ②.教学难点: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把握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的手法来体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的。
  三、教学方法
  ①.朗诵法 ②.合作探究法 ③.提问法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①.导入新课
  一提到深秋,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秋天的萧瑟。如战国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被尊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但也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唐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作者另辟蹊径,一反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赞秋气、吟秋色,唤起人们冲破云霄凌空直上的勇气;更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多少年后,有位诗人在长沙奏出了同样的一首秋之壮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部世界,领悟他对秋的所思、所想,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②.介绍作者生平及其著作和写作此诗的社会背景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