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散文类题”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散文归纳概括类题”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散文赏析技巧类题”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散文探究类题”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散文行文思路类题”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散文语言类题”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doc
“散文归纳概括类题”专项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
峨眉道上
玛拉沁夫
游四川峨眉山,头一天歇脚于山下幽静的报国寺,翌日乘车至净水,再往前就没有公路了。你若想一览峨眉风采,就得由此徒步爬山。我们同行数十人,大多是青年,起初说笑歌吟,好不热闹。前面是欹路峻峡,不能并行,大家自然排成一列,缓步前进。随着山路愈加艰险,人们都只顾自己的脚底下,因而起初那股谈笑风生的劲头,逐渐消失了。最使我们这些来自塞外草原的游客不习惯的,是南方山区那种雨不像雨,雾不是雾的绵绵水丝,一直打在脸上,全身湿乎乎的,这正是“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我们这些上年纪的,无心嬉闹,两眼只顾盯着走在自己前头那位的脚后跟,看久了,眼睛有点发花,赶紧歇住脚,抬起头向四周环视,借以消除昏晕。这时才发觉我们原来走在一片苍楠翠柏之间,附近几户竹楼式农舍,掩隐在盛开的茶花、玉兰和紫杜鹃的云霞中,农舍旁还有一条山泉淙淙作响,秀气盎然,像一幅绝妙的水彩画。我有些后悔了。在前边一段路程中,过分注意脚底,老是低头盯着前面那位的脚后跟,脑海里只留下前面那位带泥的脚后跟的记忆,岂不是太傻气了吗!
我们来到清音阁,稍作歇息。这里的殿宇亭阁,雄峙精雅,别具一格,特别是左右两条飞瀑,奔腾回旋,由深邃的山洞里发出雄浑的怒吼,的确是个令人流连的处所。但是,我没有久留,因为我的心早就被另外一个地方吸引,那就是由此向右沿溪上行二华里即可到达的著名的一线天栈道。
栈道,使人想到古代的往事。我们的祖先以何等难以想象的勇敢、毅力和巧技,在那巍巍悬崖、森森绝壁上凿孔支架木桩,铺上木板,修成狭窄的桥——栈道。李白诗云“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就是描写当时凿建栈道时艰难而壮烈的情景的。这种栈道使秦蜀相通,后来古代多次大战前的军事调动,都是通过它进行的……
我们来到了“一线天”,仰头望去,在那如同用利斧把一座大山劈成两段的险崖绝壁之间,透过茂密的树丛,露出一线天色。这里崖壁升耸,峡壑险邃,深涧中惊浪雷奔,确有一种“气萧萧以瑟瑟,风飕飕以飗飗”的森严气氛。然而我想象中的那个古代栈道却早已不见踪迹,现在“一线天”曲折险窄的峡谷上,新建了钢筋水泥的桥梁,红栏绿柱,煞是好看。人们依然称此桥为“栈道”,这也很好,让人们走在坚固的桥梁上,莫忘古代攀越栈道之艰险。书上介绍说,过去的一线天栈道“险窄简陋,游人时有坠落”,但同时又说“峨眉山,峨形容其高,眉形容其秀”。你若身临其境,看一看桥旁岩石上那古代栈道凿眼的痕迹,再望一眼桥下深涧中黑色激流碎玉崩裂、呼啸而过的景象,你就会从“游人时有坠落”那句话里,体味出一股“险”劲儿来。
过了一线天栈道,离我们今晚将要投宿的洪椿坪,大约还有十里路。在途中,我们遇到了十几个背竹篓的人,他们把竹篓靠在路旁岩石上正在歇息。走到近处,才发现他们每个人背篓里都装着一块大石板。背着石板攀登天梯可真了不起!我怀着好奇心问他们往山上背石板干什么。他们当中一位长者,指了一下脚下石阶,操着浓重的川音幽默地说:
“干这个!”
“铺路?”
他点了点头,并告诉我说:去洪椿坪的一段路,被山水冲毁,他们是从十多里以外,开山取石,凿成石板,背上山去铺修那段被冲毁的路。
他们是峨眉铺路人啊!
峨眉山只游览路线就有二百多里,该有多少块石板?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块?全是这样一块块背上山来的吗?……想到这里,我的心突然被一股浓重的愧疚笼罩。
是的,世界上的每条道路,都有它的铺路人;每片田地,都有它的开拓者;每个伟大业绩,都有它的创建家。我们是后来者,应当永远铭记那些铺路人、开拓者、创建家们的历史功勋,永远向他们倾注诚挚的敬重之情。没有他们,便没有我们,没有他们的辛劳与牺牲,便没有我们的欢乐与幸福。啊,铺路人,你们都是无名英雄啊!
(选自《散文》,有删改)
★1.“想到这里,我的心突然被一股浓重的愧疚笼罩”,作者为什么愧疚?(4分)
答:
解析:答题的关键词是“愧疚”,解题时要结合前面写自己爬山的吃力与后面对铺路人的艰辛的感叹来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自己走在别人铺好的道路上,还嫌吃力,而铺路人为了他人的方便,辛劳地把一块块石板背上山,与他们对比,作者感到愧疚。(4分)
★2.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峨眉山的特点。(4分)
答:
解析:解答此题,需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文中对峨眉山的描写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描写秀美的自然风光,如“附近几户竹楼式农舍,掩隐在盛开的茶花、玉兰和紫杜鹃
……
“散文赏析技巧类题”专项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
我认识的亚子先生
谢冰莹
我和亚子先生第一次会面,是在一九三○年的秋天,当高尔柏先生带我走进他的住所时,我竟有点像乡下姑娘初次进城似的感到忸怩不安。这并不是我胆小,而是我从来没有过这样规规矩矩地去拜访一个名人的缘故。
亚子先生是这样地和蔼,诚恳,见到了他,真像一个孩子见到了他久别的母亲那么高兴!他有口吃的毛病,说起话来,有时要很久才能继续下去,我小的时候很喜欢学口吃的人说话,以致自己也在不知不觉间染上了那种毛病;长大后,虽然好了,可是一见口吃的人说话,我就要发笑,而且笑得那么傻,有时个把钟头还不能停止。但对于亚子先生却是例外,不但从来没有过笑的念头,而且格外增加了对他的景仰和尊敬的情绪。我知道他想要说的是什么话,有时他只提一个字,我就替他说出下面的句子来。
凡是读过亚子先生诗文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热情的革命文学家,虽然他今年已五十岁了,但他的思想还像创办南社时一般先进。虽然他是一个不善于说话的人,但他的文章却写得短小精悍而有力。比方在第二十四卷第五号《教育杂志》的“读经问题”专号上,他说:“时代已是一九三五年,而中国人还在提倡读经,是不是神经病,我也不用多讲了!”又说:“主张读经的人,最好请他多读一点历史,诵《孝经》以退黄巾,结果只有作黄巾的刀下鬼罢了!”这里只是寥寥几十个字,已把那些提倡复古的道学先生骂得痛快淋漓了!
他不但是个聪敏博学的才子,而且是个多愁善感,充满了热情的诗人,但他绝不是愁自身的什么问题,发些无谓的牢骚,他是忧时忧世,挂念一些为生活、为工作而感受压迫的朋友,以及那些在苦斗中受难的青年。有一次他说了一句最使我感动而永远不能忘记的话:“我虽然老了,不能直接去参加新社会的建设运动,然而无论如何,我是要尽量帮助大家的……”他说这话时的态度十分严肃,而语气又是这样地诚恳、坚决,使听者感到无限的兴奋。是的,亚子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少年,“老”革命文学家!
在这里,我要来一个小小的声明,亚子先生是不高兴“老”的,虽然有时和我们说笑话,偶尔也会说出“我老了”的句子来,但他的精神和思想,永远是年青的。记得我们初次通信时,我总是称呼他“长者”,他不但对这两个字不高兴接受,而且连“先生”两个字都不准用,要直呼他的名字,他才高兴。由此也可以看出他是如何地谦虚,如何地喜欢年青!
凡是认识他的人,在第一次的见面后,就会在脑海中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感到他是个最好的朋友。记得前年一月,我同特第一次去拜访亚子先生时,一见面,他就紧紧地握着特的手,高兴得几分钟还说不出一个字来。我呢,呆呆的像一个傻瓜似的站在一旁,不知如何是好,结果还是特请他坐下,他才放开了特的手。我们急于返湘,那天没有谈多久就走了。回到船上,特对我说:“我从来没有遇到一个像亚子先生那么热情的老人家,你看他的手多有力,我被他握痛了。”
一九三三年的春天,我几乎苦痛到要自杀的地步。亚子先生是那样恳挚地劝慰我,鼓励我拿出理智来战胜环境,不要白白地牺牲了自己有希望的前途!等到我将和特结合的消息报告他时,他几乎快乐得发狂了,居然在梦里作起诗来,半夜里赶快披衣起床写好寄给我们。“十日三传讯,开缄喜欲狂。”这是描写他知道我的精神有了寄托后的愉快与安慰。“冰莹今付汝,好为护红颜。”读到这两句诗时,特从心坎里发出快乐的微笑:“这简直像丈人公写给女婿的诗呢!”这话引得我也笑起来了。
本来他就有这么一个怪脾气,在高兴的时候,可以一天给你写一封快信,而里面所写的有时仅仅只有几个字;如果遇到他不高兴时,你就是一连去几封信,他也不会理你的。
一九三六,六月于南村
(有删改)
1.作者说亚子先生是一位“老”少年,结合全文,概括作者这样称呼亚子先生的原因。(4分)
答:
解析:“老”和“少年”是一对意义相反的概念,而用“老”少年称呼亚子先生,必定是因为亚子先生同时具备“老”和“少年”的特征。在答题时,要明确“老”是从年龄方面而言的,“少年”是从思想、精神、生活态度等方面而言的。了解了这些,从两方面分点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①亚子先生已五十岁了,从年龄上来说,已是“老
……
“散文语言类题”专项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
骑一头蟋蟀夜行
宋长征
①蟋蟀是卑微的歌者,城市是傲娇者的天堂,你很难在钢筋水泥的丛林听见蟋蟀的歌唱。只有在乡村,蟋蟀才肯抽出纤细的弓弦。背景是空旷的田野,清澈的月光是上帝设置的灯光,树叶是幕后的天使合唱团,拉开夜之帷幕,熟悉的乡村小夜曲开始奏响。
②我太熟悉这样轻柔的旋律,谷物的香甜在村庄弥漫,婴孩在睡梦中露出天真的笑容,一只狗尚未因为白昼的追逐而疲倦,深深陷入这美妙的旋律。也许,这样的夜色只有一次,即便只有一次也因为秋虫的歌唱而缱绻。也许,这样的场景已经持续了千年,只是我们在今日的月光下才静下心来,听蟋蟀弹奏月光的琴弦。
③促织鸣,懒妇惊,说的是一种乡村状态。如果到了蟋蟀歌唱的时节,一个村庄里的妇人还未给丈夫和孩子预备御寒的衣物,那么她会心生慌乱,赶紧趁着明亮的月光,纺纱织布,缝补衣物。这是民谚的一种暖,以虫为名,提醒季节的变迁。周作人在《秋虫的鸣声》中说:“因了秋虫的鸣声引起来的感想,第一就是秋天来了,仿佛是一种警告。”
④我也有这样的感觉。每逢入秋,就觉得时间一下子短了起来,白日里尚未做多少事情,夕阳就挂在了树梢。接下来是冷风吹,接下来是秋雨绵绵,接下来是雪花飘,好像一年的时光就这么恍惚一下过完,让人不免悲叹。
⑤不知何时起人们发明了斗蟋蟀。宋理宗时,丞相贾似道十分喜爱斗蟋蟀,将其位于杭州西湖葛岭的住所命名为“斗闲堂”,并撰写了《促织经》。不得不说这是一次旷古未闻的发明,一个丞相不研究如何治理国家,处理内忧外患,却以虫之名进行了另外一个行业的探索,到最后只留下“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的笑料。
⑥《聊斋志异》中的《促织》,说的是人世寒凉。为满足宫中斗蟋蟀之乐而“岁征民间”的任务摊派到了一个叫成名的人身上,成名不过是一个被官吏陷害的里正,面对征促织的任务,既不敢敛户口,又无力抵偿,形势所逼,只能自行捕捉。无所得,只有“转侧床头,惟思自尽”。故事以儿子化身为促织,成名入宫献促织得厚赏而结束,得到了喜剧形式的大圆满。而我却很久不能从曲折离奇的情节中走出来。
⑦最近有消息说:“每年7月中旬至8月底,来自全国各地的蟋蟀爱好者汇集在泰安泗店镇收购蟋蟀,木工、泥瓦工甚至周边的上班族,都会专门抽出时间到田间地头抓蟋蟀,外出务工的泗店人也会以各种理由丢下工作回乡抓蟋蟀。村民介绍说常年抓蟋蟀的人抓上一个月收入在一万五以上。”这是一则如假包换的信息。当蟋蟀成为了一种产业,疏忽的却是其巨大的乡村背景。于是,我在百度输入“斗蟋蟀赌博”,类似“上海破获斗蟋蟀赌博,单场输赢高达5万元”“男子因斗蟋蟀赌博被赌友捅死”的条文达两万多条。
⑧我小时就喜欢蟋蟀的歌唱。坐在门前的石墩上,听缥缈的夜色中传来轻柔的鸣唱,小心翼翼走到叫声所在的地方,忽而又听它的声音在别处响起。再次走近,它却又在另一个地方逍遥起来。由此,我断定蟋蟀是用灵魂在歌唱,小小的身体能发出一种飘忽的声音,游走在乡村的夜色里。
⑨我到底是没有亲眼见过斗蟋蟀,我也不愿看见同类厮杀的场景。我所看见的蟋蟀,抛却被作为玩物的身份,应该是天籁中的音符之一,流淌的月光下,从《诗经•蟋蟀》中弹跳而出,落在安静的书桌上。“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在苦行与享乐之间应该还有一条道路,就是要有作为人的起码的忧患意识。
⑩那么,我情愿骑一头蟋蟀夜行,走过多情的人间。
(选自《山东文学》2016年第4期,有删改)
★1.赏析第①段中画线语句的表达特色。(4分)
答:
解析:赏析表达特色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语言特色等角度考虑,具体作答时可从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等方面分析。“清澈的月光是上帝设置的灯光”将月光比作灯光,“树叶是幕后的天使合唱团”将树叶比作天使合唱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抽出纤细的弓弦”将蟋蟀拟人化,运用了比拟的修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