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附加题自选练 Word版含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附加题自选练10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附加题自选练1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附加题自选练2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附加题自选练3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附加题自选练4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附加题自选练5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附加题自选练6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附加题自选练7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附加题自选练8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附加题自选练9Word版含解析.doc

  附加题自选练1
  (时间:30分钟 满分:40分)
  一、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迹诗书传记百家之文,二帝三王之所以基太平而泽后世,必曰礼乐云,若政与刑,乃其助尔。礼节之,乐和之,人_已_大_治_之_后_其_所_谓_助_者_几_不_用_矣_下_三_王_而_王_者_亦_有_议_礼_乐_之_情_者_乎_其_所_谓_礼_乐_如_何_也?儒衣冠而言制作者,文采声音云而已。基太平而泽后世倘在此邪?宋之为宋久矣,礼乐不接于民之耳目,何也?抑犹未可以制作邪?董仲舒、王吉以为王者未制作,用先王之礼乐宜于世者,如欲用先王之礼乐,则何者宜于世邪?
  (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解析:先粗读文段大意,明确大意,然后根据标志性词语,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等来断句。如“……之后”后面一般要断开;“矣”是语气词,一般用在句尾,其后要断开。
  答案:人已大治之后/其所谓助者几不用矣/下三王而王者/亦有议礼乐之情者乎/其所谓礼乐如何也(每处1分)
  2.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临川先生是    (朝代)的    (姓名)。(2分)
  答案:宋代(北宋) 王安石(每空1分)
  3.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作者对“礼乐”与“政刑”的态度。(4分)
  答:                                                            
  解析:阅读材料,寻找有关“礼乐”“政刑”的相关内容。如“二帝三王之所以基太平而泽后世,必曰礼乐云,若政与刑,乃其助尔”“人已大治之后,其所谓助者几不用矣”“宋之为宋久矣,礼乐不接于民之耳目,何也”,将这些内容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①将礼乐视为根本,旨在切实地在百姓中推行礼乐;(2分)②将政刑视为一种辅助手段,最高目标是达到不用政刑的境界。(2分)
  参考译文:
  根据诗书传记百家的文章而考知,二帝三王奠定太平盛世并且泽被后世的方法,一定说礼乐等等,像政与刑,是礼乐的辅助罢了。礼节制人性,乐和顺人性,(通过礼乐的教化,)百姓被治理得很好之后,作为辅助手段的政刑几乎就可以不用了。在三王之后称王的人,还有理解礼乐的内涵的吗?他们所说的礼乐是怎样的呢?官员
  ……
  附加题自选练3
  (时间:30分钟 满分:40分)
  一、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今人作文,皆不足为文。大_抵_专_务_节_字_更_易_新_好_生_面_辞_语_至_说_义_理_处_又_不_肯_分_晓_观_前_辈_欧_苏_诸_公_作_文_何_尝_如_此?圣人之言坦易明白,因言以明道,正欲使天下后世由此求之。使圣人立言要教人难晓,圣人之经定不作矣。若其义理精奥处,人所未晓,自是其所见未到耳。学者须玩味深思,久之自可见。
  (节选自朱熹《朱子语类》)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解析:解答文言断句题,首先要读懂句意,从整体上来理解断句部分。其次抓关键词,分析句子结构。如“观”为动词,“观”的内容是“前辈欧苏诸公作文”,“观前辈欧苏诸公作文”句意完整,故“观”前应断开,“作文”后应断开。
  答案:大抵专务节字/更易新好生面辞语/至说义理处/又不肯分晓/观前辈欧苏诸公作文/何尝如此(每处1分)
  2.与朱熹同为“程朱理学”代表人物的“二程”分别是   、   。(2分)
  答案:程颢 程颐
  3.作者认为今人作文怎样才能“足为文”?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答: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然后找出与题目相关的信息,对其进行概括。如从“圣人之言坦易明白,因言以明道,正欲使天下后世由此求之”可以看出,为文应言辞平易明白;从“使圣人立言……未到耳”可以看出,为文应该阐明道理。
  参考答案:言辞平易明白;(1分)言辞能够阐明道理。(2分)
  参考译文:
  现在的人写文章,都不值得称为文章。他们大多专心致力于减省字词,改用一些新奇生僻的词语。到了阐说义理的地方,又不肯说清楚。看看前辈欧阳修、苏轼等人写的文章,
  ……
  附加题自选练10
  (时间:30分钟 满分:40分)
  一、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 可 以 群 可 以 怨 使 穷 贱 易 安 幽 居 靡 闷 莫 尚 于 诗 矣。
  (节选自钟嵘《诗品•序》,有删改)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解析:本题考查给文言材料断句的能力。“可以群”“可以怨”是并列句式,“可以怨”前后应断开;“穷贱易安”“幽居靡闷”也是并列关系,故“易安”“靡闷”后均应断开。
  答案: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每处1分)
  2.文中“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指    、    两个典故。(2分)
  答案:屈原放逐 昭君出塞(每空1分)
  3.概括“凡斯种种,感荡心灵”的两种因素。(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材料要点,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凡斯种种,感荡心灵”即所有这种种(情景),感动激荡人的心灵。由材料可知,因素之一是春夏秋冬四季美景;“至于楚臣去境……再盼倾国”是因素之二,即抒写个人的经历。
  参考答案:景物气候,(2分)个人经历。(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至于那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酷寒,这是(人)有感于四季节令气候并把它表现在诗歌里。在美好的集会时用诗来表现亲近愉悦,离开朋友时用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