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180字。

  《再别康桥》说课案例
  广西南宁二中  钟健
  钟健简介
  广西南宁二中语文高级教师,1987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A类培养对象、南宁市“21世纪园丁工程”B类培养对象、南宁市教学骨干、南宁市培养新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第三层次培养人选、南宁市优秀班主任、广西中学语文教育学会优秀教师、广西中小学中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验优秀教师、全国中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二等奖。出版了十多本编著,发表了十多篇文章。
  一、说教材
  1、课文地位
  《再别康桥》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中国现代诗三首》中的一首,教材把它列为讲读课文。在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现代诗少之又少,只有这一册这一单元的第一、第二两课共5首。因此可以说《再别康桥》担负起这样的重任:让高中生通过学习了解现代诗歌的风格、流派,体会诗中的意境、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高中生良好的读诗趣味。
  徐志摩曾游学康桥,那儿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在他的内心有着浓浓的康桥情结,而这种情结又贯穿了诗人一生的诗文,《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精彩的一篇。这首诗是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淡淡的离情别绪。
  徐志摩受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的影响,因此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神思飘逸、意境优美的特点。康桥的一草一木、一水一泽都饱含着诗人的情与爱。因此诗人在《再别康桥》一诗中,写景,景中抒情;抒情,情中有景;情景完美地融为一体。
  2、教学的重点与焦点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了诗歌阅读的标准: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意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意象以及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再别康桥》情景交融的特点,我确立了教学的重点和焦点是:
  (1)反复诵读,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意韵。
  (2)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3)品味诗的语言。
  二、说教法
  1、诵读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尤其是《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美读”的方法。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
  2、情境教学法
  (1)《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