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Word版含解析
2018年2月10日+周末培优-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年2月11日+每周一测-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年2月5日+碑志类文言文阅读(一)-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年2月6日+碑志类文言文阅读(二)-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年2月7日+论辩类文言文阅读(一)-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年2月8日+论辩类文言文阅读(二)-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年2月9日+游记类文言文阅读(一)-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年2月5日 碑志类文言文阅读(一)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5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 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人纯实不欺 欺:欺骗
B.不治科举文词 治:研究
C.要必申其意 申:施展
D.召君问其制 问:询问
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申:表达。要善于运用学过的书本知识,解决书外问题。如杜甫《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这里的“申”就是“表达,说明”的意思。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D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苏轼“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错,原文最后说“而宪来求铭”,意思是欧阳宪来请张耒写了这篇铭文。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2018年2月7日 论辩类文言文阅读(一)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后属疏远 属:亲属
B.诸侯更相诛伐 更:交替
C.子房亦与焉 与:参与
D.不能易也 易:交换
D
【解析】 根据上下文,即使圣人重生,也不能推翻柳宗元的言论。因此D项“不能易也”中的“易”是“改变”,而非“交换”。
技巧点拨
主观概括型筛选信息题的解题步骤可以概括为:明确概括要求—划定信息筛选的范围—按要求提取信息并进行概括。
1.明确概括要求。要对题干要求进行适当的分解,明确信息筛选的目标、答题的范围。如上题的题干“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其中,“治学方面”是信息筛选的目标。
2.划定信息筛选的范围。根据题干要求的提示和原文的思路层次,划定信息筛选的范围,切记宁多勿漏。
3.按要求提取信息并进行概括。“提取”,就是根据筛选的目标,从原文中提取出相关内容;“概括”就是用简练的语言对提取出的内容进行压缩提炼。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陈定生先生墓志铭
黄宗羲
先生讳贞慧,字定生。父讳于廷,仕至左都御史,赠少保。先生幼而奇杰,侍少保宦游南北,凡朝政之缺失,君子小人之消长,口谈笔记,皆出经生闻见之外。居
……
2018年2月11日 每周一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嘉应黄先生墓志铭
先生讳遵宪,世为嘉应州人。先生以拔贡生中式光绪二年顺天乡试举人。起家知县,历官四十年。有大小久暂之不同,而皆举其职。尝为日本使馆参赞矣,日本方县我琉球,且觑及朝鲜。先生告使者,乘彼谋未定,先发制之,具牍数千言,陈利害甚悉,东人至今诵之。而当事者不省。不二十年,二属遂相继不保。先生居外国久,于其上下情形,内外形势,洞幽察隐。故凡有所应付,莫不迎刃而解。而大吏亦稍稍知先生能外交,故每以事相属。沿江、沿海划地为市,租借外旅,命曰租界。始事者昧于国际法,于界内与以治外法权,丧威失权,悔不可追。先生恫之。值甲午之役,约以苏州、杭州两处为租界予日本。授受之际,先生适主其事,乃曰:苏杭腹地,非江海口岸比,因议自营市政。凡所以便外旅者纤悉备至,而独于治外法权则靳焉。殆画诺矣,适有以蜚语相中者,谓先生受外赂,为它人计便安,约遂废。光绪二十一年奉旨入觐,以道员带卿衔,授出使大臣驻德国。时德人方图胶州,惮先生来,折其机牙,乃设词以撼我政府,卒尼其行。光绪二十四年,复以三品京堂候补,充日本出使大臣。时先生方解湖南按察使任,养疾上海,淹留未行,而党祸卒起,缇骑绕先生室者两日,几受罗织,事虽得白,使事亦解,先生遂归田里。光绪三十一年二月二十三日以疾卒于家。呜呼!以先生之明于识,练于事,忠于国,使稍得籍手,其所措施,岂可限量。而乃使之浮沉于群吏之间者且数十年。晚遭际会,似可稍展其所蕴矣,而事变忽起,所志终不遂。且乃忧谗畏讥,流离失职而死,此岂天之所为耶?
(选自《梁启超诗文选》,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每以事相属 属:连接
B.先生恫之 恫:痛心
C.先生适主其事 适:恰好,正巧
D.卒尼其行 尼:阻止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遵宪家族世代为嘉应州人,他中举后被授予知县的职位,为官四十年,不论官职大小、任职时间长短,他都做到尽职尽责。
B.日本图谋我国琉球并觊觎朝鲜,黄遵宪主张先发抵制,但当权者毫不醒悟,不到二十年,琉球、朝鲜两地就被日本占领。
C.最初经办租界事务的人不懂国际法,在租界内让外人享有治外法权,最后在黄遵宪的努力争取下,收回了治外法权,捍卫了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
D.清政府任命黄遵宪为驻德使臣,德国当时正企图侵占胶州湾,害怕黄遵宪到德国后对其不利,便找借口阻挠清政府的任命。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所以便外旅者纤悉备至,而独于治外法权则靳焉。
(2)以先生之明于识,练于事,忠于国,使稍得籍手,其所措施,岂可限量。
4.根据材料,概述黄遵宪被谗言中伤的两件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待漏院记
【宋】王禹偁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