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10字。
《登高》教学设计
西安市长安五中 语文教师 杨新利
教学目标
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 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在经过小学、初中、高一的学习,已经具备了鉴赏诗歌的基本能力,有相当的生活经验与思考品味能力,主要用引导的方式进行,学生会在启发下完成本首诗歌的鉴赏活动。《登高》是一首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他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中,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PPT展示描写重阳节的诗歌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年十七)】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张说 【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
李白 【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张谔 【九日宴】 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
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
王之涣 【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朱放 【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
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
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
注:指导学生朗读描写重阳节的诗文,并让学生找出诗文中人们怎样庆祝重阳节。(一生回答:插茱萸 赏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