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50字。
走进《师说》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完成导学案。牢记:不精读课文,不做导学案。
2、规范书写,独立完成,保证导学案完成的质量。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2、反复诵读,积极参与,准确把握“道”的内涵——儒家思想,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鼓励打破流俗不盲从的精神和勇气。
诵读导入
梳理•积累
一、助读资料
1、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字退之,世称韩昌黎、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应该像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2、名言警句
韩愈名言
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
②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调张籍》
③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
尊师名言
①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荀子•大略》
②事师之犹事父也。 《吕氏春秋•劝学》
③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晋)葛洪《勤求》
④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政论集》
3、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寒门和高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可见一斑,“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严正不屈)而为师。”韩愈写《师说》并赠给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
4、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马说》属于“说”一类文体。“师说”就是“说师”,即解说关于“从师学习”的道理。
二、自主学习(学会标注、圈画,牢记语文学习不动笔墨,不读书。)
1、注音
句读(dòu) 庸知(yōng) 嗟乎(jiē) 近谀(yú) 老聃(dān) 贻(yí)
郯子(tán) 苌弘(cháng) 李蟠(pán) 经传(zhuàn) 或不焉(fǒu)
2、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不是这样)
3、一词多义
【师】 【道】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以……为师) 道相似也(名词,学问修养)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