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70字。
《师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比的论证方法
重点 :
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熟读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难点 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情感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情分析:
首先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文言词汇,句式以及阅读能力。
其次通过《劝学》的学习,学生对论述文的论证方法、结构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这都有利于《师说》的学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
那么,老师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从师学习?择师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韩愈的《师说》来探个究竟吧!
二、[走进作者]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州南),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倡导者。因为古代昌黎(今辽宁朝阳)韩氏是望族,自谓郡望昌黎,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 “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文学常识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辞藻、典故、排比、对偶但内容空洞的骈文视为俗文,认为自己的自由化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