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270字。
作文为啥不写真话
熊芳芳
《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1日19 版“金台论道”栏目刊登了一篇文章:《作文为啥不写真话》。作者张贺对当今的学生作文乱象大发感慨,这里节录如下:
最近我作为评委参加了某部委主办的以阅读为主题的全国中小学征文的评选。在连续几天看了580篇中学作文后,我的心情是既惊喜又沮丧,惊喜的是孩子们的文字功底普遍不错,遣词造句颇具章法,各种修辞手段也大都运用得体,有些段落写得灵气十足;沮丧的是孩子们很少在文章中袒露心声,很难透过文章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总体而言,这批作文有个普遍的问题:假——写的是假事、抒的是假情、发的是假议论。比如,有一篇作文写道,读了某本书的感觉“如同吃了一枚无花果,既甜蜜又苦涩。”无花果能吃出苦涩?显然作者没吃过无花果,想当然地以为就应该是那个味儿。类似的向壁虚构的内容,在这批中学生作文里大量存在。作文并非不能虚构,但即便虚构也要给人营造出真实的氛围。如果故事经不起推敲、情感并非发自内心、议论不是自己的真实看法,文字再漂亮,能算好文章吗?
说文章存在假的问题,还有一个理由,即模式化。这580篇作文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本来各地风土人情、方言土语各有特色,每个人也各有其性格和经历,但看上去这些文章却好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开头必是一段华美的抒情,中间写一段自己读了某本书的感受,其间引用几句名人名言,结尾点题。连续看了500多篇千篇一律的文章的确令人厌倦。
近年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问题一再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从这次的评审看,我国的语文教学有得有失。我们的语文教育在夯实基础方面成绩突出,但在塑造人格、培养志趣方面明显不够,我们的很多孩子不具备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独立表达的能力和习惯。学生作文之所以出现模式化的假的问题,和语文教学的这一特点有直接关系。
去年上海中考作文题目是《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一名女生走出考场接受采访时说:“因为是中考,如果真说心里话,一定考不好。”一语道破真相:考试不欢迎真话。近些年,教育界一再呼吁“作文要写真话”“要抒发真情实感”,但这样的呼吁也仅仅是呼吁而已。不是学生们没有真情实感,而是在高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