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七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考点1形象情节专题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八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考点1理解词句结构专题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八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考点2艺术手法探究专题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六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1新闻类文本专题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六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2新闻访谈通讯专题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六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3传记类文本专题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七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考点2环境语言技巧探究专题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五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五 论述类文本阅读
  时间:40分钟   分值:4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①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申、韩,孜孜汲汲,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自庄子、列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孔、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②事实确乎如此。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事奉季氏。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借此行道。
  ③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④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当然,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孔颜之乐”自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究其本义,并非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贵”,视之轻如浮云。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自己的节操。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所谓“不忧”,就是不忧于未来,是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为此,儒家士人也就有了“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
  ⑤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也就是从做官为了“养民”“爱民”,进而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于是,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也从高尚的淑世理想,转而变成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意识。随之而来者,则是官员为官意识、习气的三大转变:一是从“养德”转变为“养态”,士大夫不再为可怒、可行之事而显现出刚正、果毅的德容,而是追求宽厚浑涵,不再任事敢言、忧国济时的俗状;二是从“策名委质”转变为“营营于富贵身家”,士大夫不再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而是营营于富贵身家,将社稷苍生委质于自己,不再认真做事;三是“功名”观念的转变,也就是从做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转乾旋坤,继往开来,转而变为追求富贵。
  (选自《中国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
  2014年11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隐士、逸民因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其远离官场的隐居行为被不断得到强调。
  B.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是原始儒家的理想,是原始儒家追求的忧乐观,即怀抱“孔颜之乐”,外在表现为依附国家体系。
  C.原始儒家理想中士人积极入仕体现出的对国家体系的依附性,其核心内容是兼善天下。
  D.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由“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异化为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
  答案 B
  解析 “外在表现为依附国家体系”错误,原文是说“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而不是“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外在表现为依附国家体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①②段从中国文化源头说起,通过分析仕与隐的不同明确本文的讨论重点,即为何有人“居朝廷”有人“处江湖”。
  B.第③段承上启下,分析“士人必须出仕做官”的原因,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任职是士人实践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
  C.第④段进一步阐述士人入仕体现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强调士人阶级的这种依附主要不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
  D.第⑤段着重剖析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异化的情况,即做官目的、依附国家体系的性质、为官意识与习气等的转变。
  答案 A
  解析 “……明确本文的讨论重点,即为何有人‘居朝廷’有人‘处江湖’”错。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仕与隐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服务天下百姓,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后者是为了成就自我。
  B.儒家的忧乐观既包括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的“孔颜之乐”,又含一直系挂心头的万民之忧,主要是为兼济天下。
  C.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开始异化并逐渐衰退,开始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
  D.士人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为了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积极入仕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
  答案 C
  解析 “逐渐衰退”,无中生有。
  二、语言文字运用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在广场一侧又一次见到了瓦依提,老远地她就看到了我,向我招手,笑容可掬地走到我面前,问寒问暖,像位老大姐。
  ②苹果、谷歌等科技公司推出的可穿戴设备,为生活提供了多种可能,如戴
  ……
  考点1 理解词句 结构
  时间:40分钟    分值:37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14分)
  奔走的大树
  刘江
  ①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这驿站来过伟岸的松树,来过繁花似锦的野海棠,还来过秋叶如金蝶翻飞的银杏,但长则一年短则几个月就都走了。不知他们从哪里来,也不知奔向何处去。
  ②我对树的记忆就是从奔走开始的,但那时候奔走的不是树,是我。
  ③小时候最怕一个人走路,但偏偏有些路却非你一个人走不行,从那时候起,我对树就有了一种无由的依赖和信任。每每提心吊胆地在那山与山、村与村之间奔跑时,只要远远地望见一棵大树,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安全感,似乎那在风中哗哗摇曳的树们真在呼喊:来,到我身边来。所以当我奔向那一棵棵大树时,好像那树也迎着我奔来。也只有跑到那树下,我才敢歇一口气,擦一把头上的热汗。
  ④那时候的树是不走的。等过上三年五载,我也长高了,胆大了,再走小时候走过的路时,发现那些树还在,就有一种老朋友重逢的感觉。
  ⑤我们村最大的一棵槐树得十个孩子才能合抱,树冠能占三亩地。站在远处找我们村,那树就是标志。由于它长在一片坟茔里,所以就连那树下的灌木丛也没人敢动,密密扎扎连成一片,成了鹰鹞狐兔出没的地方。其实我们的村子基本处在槐树的包围之中,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村,迎接你的都是一棵大槐树。迎娶新媳妇进村时几班子吹手摆擂台在槐树下,送过世的老人搭路祭也是在槐树下;远行的人儿告别在槐树下,回家的游子团聚也是在槐树下。所以老人们在讲述村里发生的大事时都离不开那些老槐树。经年累月,村里的老人一辈辈走了,但那槐树还在,它们见证着村子的历史,承载着村子的信息,护佑着一村的男女老幼。秋夜里,躺在谷场上,你能听见风经过每一棵大树的脚步,能听见树与树的对话。
  ⑥不只是村口,田间地头也是很有一些树的,或挺拔的白杨,或解馋的山杏,或苍劲的椿树,那树是田野的风韵。劳累时,擦一把汗,望一眼树,心头就会生出一种慰藉和希望。而在外人眼里,那以树为背景的劳作和歇息似乎都平添了几许田园的诗情画意。
  ⑦万万想不到,有一天攀上走过了千百遍的山峁抬头望去时,路边的槐树不见了。站在那槐树离去的地方再向村口望去时,村口的大树也都不知奔向了何方。没有了大树遮蔽的村庄,就像失去了灵魂的人,散摊在那里,明晃晃地暴露在天地之间,任风吹雨打无遮无拦。沟畔上挂满了废弃的白色地膜,风起时像有一种悲切的呐喊,简直惨不忍睹。据说理由是分田到户了,一分地要有一分地的收入,树影响庄稼的生长。一家举斧,家家效仿,能伐的伐,能挖的挖,似乎一切只有变了现装进自己的腰包里才可靠。
  ⑧冤屈的树,带着村庄的信息和留恋远走他乡。
  ⑨一日出门,楼下停着一辆车,车上载着一棵大树,开车的是老家的一位相识。他说,那棵树卖了四万。我的心口一震,但又从另一方面幻想,若是各地进城的大树都能站成一道风景,对那些来自同一块土地的务工者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想那劳苦之余他们若能指认自己家乡的树木,在它下面歇歇脚、说说话,就是抹抹委屈的眼泪,也可以聊解乡愁。可惜的是人们尽管给那棵来自我们家乡的树又是搭棚又是输液,很是享受了一番城市的待遇,但它只捱过了一个夏季,在一个夜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以何种方式奔向了何方。
  ⑩人,找不到回家的路,树能够给你指引;但真到了路边连一棵树都没有的那一天,不知道人还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家?
  (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开头,意在引出对大树的描写,说明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B.文章写“我”在成长过程中对树的依赖和信任,并详细叙述人与树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以此来暗示作品的主题。
  C.第⑨段中的“另一方面的幻想”,是指那些大树被卖到城里后,能够慰藉进城务工者的乡愁,从而肯定大树进城的意义和价值。
  D.文章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成功刻画了那些从乡村“奔走”到城市里的大树形象,警示人们一旦失去树木,也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分析及艺术手法鉴赏的能力。A.“意在……重要作用”错;C.“肯定大树进城的意义和价值”错,应为“表现作者的无奈”;D.“一旦失去树木,也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不妥,应为“也就失去了精神家园”。
  (2)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开头借描述“大树的驿站”点题,并引出对“不走”的大树的回忆,为下文写大树的“奔走”张本。②然后具体描述“冤屈”的大树“远走他乡”的惨状,与上文形成强烈的对比,进一步揭示主题。③最后一段归结全文,卒章显志。(一点2分,二点3分,三点5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思路把握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文章的构思,所以需要先对文章的结构有一个整体把握,然后再把每段的内容进行概括。从文章结构上来看,主要是“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开篇第一段为第一部分,中间主体为第二部分,最后一段为第三部分。其作用为:第一部分在于引出对“不走”大树的回忆,最后一段则主要是卒章显志,主体是描述“冤屈”的大树“远走他乡”的惨状,并与上文形成强烈的对比。
  (3)文章以“奔走的大树”为题,有什么深刻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揭露和批判了杀鸡取卵、自毁家园的行径。大树的“奔走”,反映了传统的乡村文明和宁静的田园生活受到冲击的现实弊端。②讽刺了违背自然规律、人为造景等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树离开了故土,即便享受“城市的待遇”,也改变不了枯萎死亡的结局。③警示人们不忘根本,善待自然,不要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迷失自我。文中的“大树”实际上是传统的农耕文化的象征,是乡愁的载体,大树“奔走”乃至不知所终,归乡的游子有可能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主题理解的能力。题干看似揭示“奔走的大树”的内涵,实际上是理解文章的主题。理解时可以从大树因何而“奔走”入手,大树之所以奔走,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为造景的做法,二是农村人为了经济利益而目光短浅的砍伐。文章以此反映了经济大潮下农耕文化的消失,批判了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以物象作标题,往往有象征义,“大树”是农村文化的象征,承载着游子的乡愁,大树的不知所终,象征着游子精神家园的无可归依。
  二、诗歌鉴赏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11分)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①
  [唐]李商隐
  其一
  暂凭尊酒送无憀②,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③拟惜长条?
  其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