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970字。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教案
汉川市城关中学 黄新秀

【课文解读】
这篇序是针对董邵南赴河北藩镇处谋职一事写的。时藩镇割据,韩愈视之为叛逆,本不赞同董邵南此行,而希望他仍留在长安为朝廷效力。但此意图表达委婉含蓄,需仔细品味。
本文借士风立论,开篇即言“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而董生“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士”,作者因此断言“吾知其必有合也”,将董生放在“国士”之列,高度评价董生的抱负和才能。接着笔锋一转,说出自己的疑虑:“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提请董生此行未必“有合”。最后奇峰突起,委托董生到河北后替他办两件事:一吊乐毅墓,二向隐居者致意,希望他们出山。而深层的含意是:既燕赵的“感慨悲歌之士”应当到长安来,董生亦应“良禽择木而栖”,而不应去燕赵之地也。
本文主旨是规箴性的,但语言委婉含蓄。作者深刻理解董生的苦衷,由于“连不得志于有司”,他已经断绝了在朝廷任职的希望;如果直言相劝,叫他不走,未免强人所难,对方也未必心服。因此,文中不直截了当地提出董生此行不当的看法,也绝口不提藩镇专横之事,而是从正面再三劝勉董生要珍惜自己的才能,要善于跟当地的“感慨悲歌之士”结交,一同为“明天子”效力。全文仅151字,句句意味深长,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感人至深。
【教学设想】
1、以研读的方式,探究文章深意,把握作者意旨。
2、探究文章语气的表达,以达到了解作者意图的目的。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教学依据】
1、文体特点和文章的中心决定了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2、《新课程标准》强调:①欣赏文学作品,在于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有益启示,仔细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②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理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方式。③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教学过程中安排多次朗读以及对董邵南的劝勉等环节,均是这些理念的体现。
3、本单元单元提示要求“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些语气,还要自选精彩的句、段,抄在笔记本上,使语文积累日益丰富。”
【教学目标】
  1、钻研本文深意,把握作者意旨。
  2、了解语气对表达文章主旨的作用。
【教学资源】
1、《教师教学用书》
2、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3、《语文课程标准》
4、中华古韵风
【教学方略】
1、借助注释和有关材料疏通字词障碍,弄懂句子大意,然后熟读课文。
2、在此基础上扣准题目中的重点词语“送”字,顺着这一“送”字,找到作者认为董邵南可以到河北去的三句话:①吾知其必有合也 ②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③为我吊望诸君之墓……可以出而仕矣。
3、再顺着这三句话品味言外之意,体会作者巧妙的劝说艺术,最后实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