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题,约23040字。
石景山区2018年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武术的概念却未能定性,我们或可从概念的变化中对其发展历史窥见一斑。
“武”的本义,泛指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的事物。《礼记》上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这里的“武”就是指习练射箭、驾御战车等战斗技能。到了春秋早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到了春秋末年,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武”被释义为“止戈为武”。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而实际上,“止戈为武”只能是一种理想的和谐状态,要想威慑敌人或制止敌人的武力,必先建立强大的军事武备基础。
“术”有道路、方法和技艺的含义。《说文解字》载:“术,邑中道也。”这里“术”的意思是道路。苏轼《教战守》记载:“役民三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这里“术”的意思是方法和技艺。“武”与“术”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南朝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中的“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庶士倾风,万流仰镜。”其中的“武术”与军事技击相关,与“射御”“角力”等词语意思相近。汉代以后,与武术相关的“武艺”一词开始出现,并被广泛使用。民国时期,武术曾一度被称之为“国术”,并成立了中央国术馆,以发扬中华武术。新中国成立之后,与武艺有关的“打拳”“使棒”等技艺统称为“武术”,与武术相关的称谓还有“功夫”。由“武术”一词的发展历史可知,武术的本质涵义在于技击性。
(取材于刘巧芳、牛炎涛、姚亚行等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武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指习射箭、御战车等战斗技能。 B. 与“文”相对,专指军事活动。
C. 其本质是制止暴力,追求和谐。 D. “国术”“功夫”是武术的别称。
2.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窥见一斑:“窥”读作kuì,意思是“看见”。
B. 角力:“角”读作jiáo,意思是“竞争”。
C. 偃闭武术:“偃”读作yān,意思是“倒下”。
D. 庶士倾风:“倾”读作qīng,意思是“向往”。
3. “武”是会意字,由“止”“戈”两部分组成,其本义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下面不全是会意字的一项是
A. 从 囚 B. 近 本 C. 明 尖 D. 休 淼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武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的能力。C项,曲解文意。阅读材料的最后一节可知:武术的本质涵义在于技击性。
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字音和字义的辨析和修改的能力。A项,“窥”读作kuī B项,“角”读作jué C项,“偃”读作yǎn,意思是“停止”。
点睛:字音需要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辨析字音当然要从字形和字义上下功夫。主要的方法是①形辨法。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②音辨法。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③义辨法。即结合具体语境,根据字的意思辨析正误。
3. 试题分析:题干是“‘武’是会意字,由‘止’‘戈’两部分组成,其本义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下面不全是会意字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汉字的构造。B项,“近”是形声字。“本”是指事字。
材料二
中华武术虽然是世界上诸多搏击术中的一种,但其本身已升华为一种艺术形式。
武术的招式名称最容易让人眼前一亮,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含蓄与智慧。武松醉打蒋门神用的是戳脚(一种北派拳术)中的“玉环步、鸳鸯脚”。《水浒传》的读者可能没见过这招,但应该能想象出杨贵妃雍容华贵的行姿,也应该知道鸳鸯成双,随即能想到是双脚连环踢出的意思,于是这一招就通过短短六个字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武术套路是最富有艺术美感的。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