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另有教案。
《猫》教案
庐丰民族中学 曾传康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学习重点)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学习难点)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学习难点)
4、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学习重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课时1
一、导入新课。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5年,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他深受“五四”精神影响,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二、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感情。
1、听课文录音。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字词的读音。
相称(chèn) 郁(yù)闷 一缕(lǚ) 娱(yú)乐 污涩(sè) 婢女(bì)
怂恿(sǒng yǒng) 蜷(quán )伏 惩戒(chéng) 怅然(chàng)
2、朗读课文,感知文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明确: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2)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隔壁要来的 舅舅家抱来的 张婶捡来的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 浑身黄色,很可爱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瘦,毛被烧脱了几块,更觉难看。
性情 活泼 较第一之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 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
地位 宠物 宠物 若有若无,不大喜欢
结局 死亡 丢失 死亡
(3)理清文章的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1---2):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3--14):写养第二只猫的经过。
第三部分(15--34):介绍第三只猫的故事。
(4)想一想,作者在三只猫亡失后,对哪只更哀伤?为什么?为什么自此作者家永不养猫了?
明确:对第三只猫的死更难过,是因为它的死,责任在“我”。我因为不喜欢它,而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是被“我”打伤而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又因为这种负罪感不能消失,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所以“永不养猫”。
(5)概括出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内容。
明确:作者开始坚定的认为是猫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