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5580字。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底气之根。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的早期,各种思想学派精彩纷呈,多角度地体现中华智慧的全面性和丰富性。恩格斯说过:“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发现以后的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这个论断同样适用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历史上思想学派众多,各有持论,各有辉煌,虽有差异,但不是彼此隔绝。《易传》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和而不同,海纳百川,中华传统文化是由各派思想从各种角度切入的关于宇宙人生、治国理政、立德树人相异相成的大智慧,取之不竭、常用常新。。
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人文文化,它最关注的是现世而非来世,是人间而非天堂——它是人的文化,而非神的文化。宗教的超越性和神圣性往往引导人们与现实相脱离,马克思是极力反对神性化的文化的,他说,“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要求抛弃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也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想的处境”。中国历来不是政教合一、皇权与神权共治的国家。传统中国的治国理政,立德教民,是依据思想家的教导和智慧,而非神谕或上天启示。在中国,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历代思想家的学说主要是现实的智慧,而无关来世。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和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现的都是这种世俗精神、人世情怀。
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关怀,并非没有超越性和神圣性。中华传统文化把为国家为民族而勇于牺牲作为最高价值,其自身就包含超越性,即超越个人的利益,心中有“大我”而不是“小我”;具有神圣性,因为它怀有崇高的理想和信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身殉道、以身殉国,而不是临难图苟免,贪生怕死。中华民族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也没有宗教殉教者、没有对宗教战争杀戮者的赞美,有的则是对为国牺牲者的歌颂。屈原的《九歌•国殇》就是对战死沙场的勇士们的歌颂,“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国人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陈先达《论文化自信的底气》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传统文化让文化自信有底气,而早期精彩纷呈的学派,体现了智慧的全面性、丰富性。
B.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虽然各家学派持论有别,但目的相近,并不彼此隔绝。
C. 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海纳百川,其讨论的是宇宙人生、治国理政、立德树人的大智慧。
D.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学为主导,最关注的是现世、人间,是人的文化,本质为人文文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宗教的超越性和神圣性容易引导人们与现实相脱离,造成马克思极力反对神性化文化。
B. 非政教合一、皇权与神权共治,说明传统中国据思想家的教导和智慧治国理政,立德教民。
C. 作者引用范仲淹和张载的名言,证明历代思想家的学说是现实智慧,世俗精神与人世情怀。
D.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性与神圣性,把为国家为民族而勇于牺牲作为最高价值就是例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也能从祖先留下的丰富遗产中,发现后来各种学说的胚胎与萌芽。
B. “抛弃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抛弃那需要幻想的处境”是马克思反对神性文化的两要求。
C. 屈原《九歌•国殇》歌颂了战士们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超越个人利益的崇高理想与信仰。
D. 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我们不单具有现实关怀,而且还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些桥 这些人
冯文超
①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铁路桥。那些桥最长的达十几公里,绵延望不到边。列车驶过的铿锵声仿佛是桥在歌唱。那不是小夜曲,也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那种铿锵声调,无论是彻骨严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时,你都会听到。应该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
②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态万方的造型,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但大多数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