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道小题,约17500字。

  中山市2018年高考模拟试题(四)
  语   文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现代海权可界定为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一个国家在海洋领域或运用海洋所享有的实力、影响力或控制力,它不仅包括海上军事力量,还包括海洋经济实力和海洋科技水平。海权中的海军要素并不足以保证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海军的强大有利于保护国家的海外贸易,反过来,雄厚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加强海军的实力。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必然要求实施海洋强国战略,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海军实力的加强。但是中国的海权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海权,这主要是由文化传统和外交战略的差异决定的。
  与西方文明相比,儒家文明缺乏侵略性和扩张性,这使得中国崛起的范式和要素不同于西方大国。作为殖民主义的受害者,中国一贯反对各种形式的殖民主义,中国经济的强大更多取决于内在的廉价的劳动力和勤劳节俭的民族传统,而不是依赖干涉性的全球海军体系和寄生性的国际货币体系。但是只要国际法还不能完全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中国就必须发展海军实力,以强化海权。不过中国海权的内涵与西方扩张性的传统海权有所不同,中国海军实力的提升,主要目的在于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从而有效维护国家权益。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南海各国就是趁中国海军实力虚弱,事实上侵占了中国的南沙诸岛。
  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传统也使中国的海权缺乏攻击性和扩张性,中国海军强国的目的不是干涉他国内政,而是为了从海洋利用与世界和平中获取物质利益和安全保障。中国海军的制海权旨在有限防卫而不是无限战争,而且陆上防卫压力也使海军建设不能从战略层面向战术层面无限推进。战术意义上的海洋维权可由政府执法部门来完成,这样可以减轻国际舆论和外交的压力,也符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因为执法争端可归因于对国际法实施和解释上的分歧,而战术上的军事行动会因违背和平与发展潮流诱发“中国威胁论”。
  通过经济发展和海洋战略实现和平崛起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中国的战略目标是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而不是与西方国家争夺世界霸权。只有成为海洋强国,才能有效地维护国际海洋法所赋予的基本权利,而海洋霸权国则有可能威胁他国的海洋权益。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以及儒家文化都使中国应坚持和发展海权的和平性内涵,并以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构和海洋争端的解决能力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其海洋权益。
  (摘编自江河《国际法框架下的现代海权与中国的海洋维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是通过加强海军实力来强化海权,保证经济实力的提升。
  B. 中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因此不会被视为威胁。
  C. 中国海权的内涵不仅受文化传统和外交战略的影响,也受制于陆上防卫压力。
  D. 中国目前主要依靠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构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海洋权益。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海权中的海军要素和国家经济实力之间的互动关系是阐述中国海权维护问题的基础。
  B. 中国南沙诸岛被长期侵占的事实说明目前国际法还不能十分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
  C. 本文先通过比较分析阐述了中国海权的特点,然后提出了中国海洋维权的目标。
  D. 中国经济强大的内在原因,是中国迫切需要壮大海军力量成为海洋强国的有力证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只要干涉性的全球海军体系依然存在,中国和平维护海洋权益的阻力就存在。
  B. 如果国际法能完全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中国就不一定要发展壮大海军实力。
  C. 如果要驱离他国擅入中国海域捕鱼的渔船,应首选海警而非海军来执行任务。
  D. 中国海军的制海权旨在有限防卫,这是为了顺应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潮流。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是多维度的,仅通过加强海军实力来强化海权,无法保证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B项,尽管中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但这依然存在诱发“中国威胁论”的风险;C项,以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构和海洋争端的解决能力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海洋权益,是中国海权维护的努力目标,但目前尚未实现。
  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根据原文分析论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推理与原文相不相符。C项,中国经济强大的内在原因,能有力证明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依赖干涉性的全球海军体系,即海上霸权,但不能证明中国迫切需要壮大海军力量成为海洋强国。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意的能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根据文本意思,看看推理有没有改变原文意思。C项,从三四段内容分析看,中国海军的制海权旨在有限防卫,是中国的一贯主张,这契合了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潮流。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约在百年前,1920年12月16日晚8时,在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8.5.裂度12.死27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这远远大于后来我国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③海原大地震实是地球的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挤压所致,与近年来的汶川大地震同出一因。有案可查,1982年国家地震局曾在当地开深槽验土,探得6千年来,在海原地区这两个板块就有6次因较劲失手而引发地震。第六次即海原大地震。这次地震,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