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道小题,约17960字。

  高一语文(必修一全册)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 诧(chà)异        嘈(cāo)杂      沁(qìn)园春      长歌当(dāng)哭
  B. 漫溯(shuò)       浸渍(zì)       万户侯(hóu)      载(zǎi)人飞船
  C. 解剖(pāo)        赁(lìn)屋      紫荆(jīng)花     叱咤(chà)风云
  D. 创(chuāng)伤     忸怩(ní)       橘(jú)红色       风尘仆仆(púpú)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的熟记能力。A“嘈杂”的“嘈”应为“cáo”;“长歌当哭”的“当”应为“dàng”;B“漫溯”的“溯”应为“sù ”;“载人飞船”的“载”应为“zài”;C“解剖”的“剖”应为“pōu”;“叱咤风云”的“咤”应为“zhà ”;故选D。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饲养     寥阔     蹒跚     一窝峰      手舞足蹈
  B. 惆怅     横亘     酝酿     催化剂      浪遏飞舟
  C. 谄媚     长蒿     褴褛     做恶梦      绿草如茵
  D. 酣畅     作揖     碾转     打瞌睡      陨身不恤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形的熟记能力。A.“一窝峰”应为“一窝蜂”;B.都正确;C.“长蒿 ”应为“长篙”,“做恶梦”应为“做噩梦”;D.“陨身不恤”应为“殒身不恤”;故选:B。
  3.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次三国海军举行联合演,当然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表面上针对的目标是诡谲多变的南海情势,但他们的真正目标似乎是在共同牵制大陆。
  B. 为解决手头经济窘迫的困境,三名小偷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几乎将临近的小商店“光顾”了一遍,而每次的作案目标除现金外便是香烟,对其他物品却秋毫无犯。
  C. 核心技术被别人垄断时,用惯了微软视窗操作系统的国内电脑用户,现在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D. 为中国女曲打拼9年、也取得不俗战绩,但08奥运后,劳苦功高的韩国曲棍球名帅金昶伯却未能与中心续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能力。A.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符合语境“表面上是…但他们的真正目标”;B.秋毫无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这里修饰“小偷偷东西”,对象误用。可改为“视而不见”,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C.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符合语境“核心技术被别人垄断时”。D.劳苦功高: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符合语境“为中国女曲打拼9年,也取得不俗的战绩”。故选:B。
  【点睛】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组是(       )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新闻体裁有消息、通讯、特写、专访、评论等。报告文学脱胎于新闻,强调真实,又可以充分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如夏衍的《包身工》。
  C. 徐志摩,笔名云中鹤、南湖。诗人、学者。新月社的主要发起人和主要成员之一。诗集有《志摩的诗》《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他作诗讲求“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D. 巴金,原名李尧棠,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巨匠。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雾》、《雨》、《电》)、“爱情三部曲”(《家》、《春》、《秋》)。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熟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此题D句“激流三部曲”和“爱情三部曲”的内容说反了,应该是《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5.下列各项中,与给出对联的上联 “八千弟子随流水”相对最工整的下联是(       )
  A. 万古英魂望江东    B. 九尺身躯力拔山
  C. 百二河山委大风    D. 四面楚歌憾霸王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联的基础知识。题干要求选出与对联的上联 “八千弟子随流水”相对最工整的下联,可从对应的词性要相同的角度分析。A项的“英魂”与“弟子”对应不正确;B项“力拔山”与“随流”对应不正确;D项“四面楚歌”与“八千弟子”对应不正确。所以选C。
  6.下列各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B. 资本家夹着尾巴逃跑了。
  C.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    D. (包身工们)经过红头鬼把守着的铁门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ABC三项都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D“红头鬼”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点睛】(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
  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7.下列语句的排列,语义最连贯的一项是(       )
  ①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无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
  ②脚下的古道是用宽大厚实的石条铺成的,粗砺坚硬,历经数千年而牢固如初。
  ③太史公之前之后,这里上演过的金戈铁马的历史活剧,都被载入了有形无形的史册中。
  ④楚汉之争,韩信经这儿运过兵;汉武帝祭祀后土,经这儿往返行宫;隋唐末年,李世民经这儿攻入长安;明末李自成经这儿渡龙门,直捣燕京。
  ⑤古道始建于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继续开凿了这条悬崖上的交通要道。
  ⑥这条巨石铺砌的古道,缘于不易更改,万年不朽,是另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史记。
  A. ②⑤③①④⑥    B. ③④⑤②①⑥
  C. ④③②⑤⑥①    D. ②⑤④⑥③①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义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清句间关系,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正确的语序。根据几个句子的内容可知,②句中的“古道”是这段话叙述的主要对象,应该放在句首。排除BC;⑤④两句是论述古道在历史上是重要的交通要道,不应分开,排除A,所以选D。
  【点睛】答题时可以分三步走:
  (1)找中心句。一个语段,一般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来安排的,调整句序时,如果能找准中心句并确定其位置,整个语段的思路就比较清晰了;
  (2)梳理思路。总体上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并列、对照)、相承关系(顺接、层进)和相属关系(总分),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
  (3)抓关键词。调整句子的顺序还可借助“首先”“其次”“换句话说“由此看来”等关键词语。
  8.下面是中华“春节符号”征集活动中的一幅入选作品,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答案】符号由蝙蝠、鲤鱼和春字组成灯笼。(2分)灯笼象征着团圆美满,蝙蝠代表福气,鲤鱼代表富裕(吉利),春字由鞭炮和古钱币构成,代表辞旧迎新,恭贺富贵(发财),体现出春节喜庆氛围与民族文化特色。(3分)
  【解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