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道小题,约15460字。

  三明市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普通高中阶段性考试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姓名。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但是婴儿在生后一段时间内,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还意识不到自已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这一个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此时,母亲对夏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最终会克他的自我中心阶段,通过爱,他就从他的由自恋引起的孤使中解脱出来,他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另外他还能感受到爱唤起爱的力量,他慢慢开始学习爱并练习着爱的能力。
  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人生下来后的最初几个月和最初几年同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休戚相关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
  为了理解这种变化,必须了解母爱和父爱性质上的根本区别。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于。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地的想象,而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无条件的母爱不仅是孩子,也是我们每个人最深的渴求。可见,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思想世界”,即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正如同无条件的母爱一样,有条件的父爱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父爱的积极一面也同样十分重要,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自己爱的能力建筑在母亲的良知上,把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建筑在父亲的良知上。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选自弗罗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
  1. 下列关于文中“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婴儿时期还不具备爱的能力,他只能意识到自己的内部要求,还不会区别辨认外部世界包括母爱。
  B. 少年时代的儿童已经开始慢慢越过自恋阶段,能发觉爱的力量,他开始学习爱并练习看爱的能力。
  C. 母爱,代表“自然世界”,即便孩子有任何罪孽、罪恶都不会失去母亲对自已孩子的爱和祝福。
  D. 父爱,是有条件的,孩子必需符合父亲的要求,孩子做错了就必需承担后果,否则就会失去父爱。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孩子、父母两个角度阐述爱的内涵与影响,内容上侧重分析父母的爱对孩子的不同影响。
  B. 文章通过对比论证,对父爱、母爱的性质特点进行比较,突出人的发展成熟离不开父爱和母爱。
  C. 文章围绕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展开论说,得出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是与父母的爱紧密相关的结论。
  D. 文章观点鲜明,论据充实,说理透彻,饱含感情,阐明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性质及发展变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父亲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是因为那个儿子与他最相像,最得他欢心,这体现了父爱是有条件的。
  B.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这是因为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使人生疑、让人痛苦。
  C. 经历了“以母亲为中心的依附”、“以父亲为中心的依附”两个阶段,孩子的灵魂便得以健康并达到成熟。
  D. 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因为母爱的无条件性会使孩子变得消极、被动,缺少生活的自主性。
  【答案】1. D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中重要概念的筛选和概括能力。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D项“孩子做错了就会失去父爱”有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意味着,就算犯了错,只要改变自己,还是能获得父爱。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论据充实,饱含感情”有误,文本并没有什么论据,论述也是客观性的。
  点睛:本题主要从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逻辑的角度设题,命题人大多会按照文章论述顺序设置选项,往往既有对局部的考查,又有对整体的考查。考生在阅读时要注意围绕话题整理论述思路,在解题时要有整体意识。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推理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仔细阅读文章,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比对备选答案。B项判断依据“无条件的母爱不仅是孩子,也是我们每个人最深的渴求。可见,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位会使人生疑”,无因果逻辑。C项项判断依据“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孩子从对以母亲为中心的依附转到对以父亲为中心的依附,最终与他们分离,在自己心中拥有父亲和母亲这两个世界,奠定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热的基础。D项“消极”是母爱的无条件性,即孩子无需付出就能获得母爱,不能断然推出“使孩孩子变得消极、被动”。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根据课内文言文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4.下列加点词全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①磨牙吮血   ②整顿衣裳起敛容   ③暮去朝来颜色故   ④秦人开关延敌   ⑤人生如朝露   ⑥于是相如前进缶   ⑦小学而大遗   ⑧覆盖周密无际
  A. ①③④⑥⑦    B. ②③④⑤⑥    C. ②③④⑥⑧    D. ②③④⑥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对古今异义词的辨析,①“吮血”是吮吸鲜血,古今意思一样;②“整顿”古义整理,今义检查处理;③“颜色”古义:容貌。今义:①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④“开关”古义是指打开城门上的关门,现在指的是控制器;⑤“朝露”早晨的露水,比喻存在的时间短。比喻人生短促;⑥“前进”,“前”是“走上前”,“进”是“进献”,两个字并不是连在一起的,是两个词,今天的“前进”就是一个词,就是向前走的意思了;⑦“小学”,古代的意思是小的方面学习,今天的意思是教育小学生的教育机构;⑧“周密”,古义:四周严密。今义:周到细致。
  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