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22490字。
唐山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年级 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世纪前40年的欧洲,正处在物质文明飞速膨胀而人的精神急剧失落的时代。1936年,曾任英国大英博物馆东方绘画馆馆长的劳伦斯•比尼恩出版了他的专题演讲集《亚洲艺术中的人的精神》,直接将“人的精神”作为关键词来进行亚洲艺术的分析评价。比尼恩在该书“导论”中明言:“当前,我们在西方正处于自知失败的感受中,并为之怏怏不快。”他认为在西方,“生活的整体” 和“生命的艺术” 正在失去。在这种背景下,从亚洲艺术中重新发现“人的精神”, 是作者的内在动机。
比尼恩是带着强烈的“亚洲艺术”的整体意识而对亚洲各民族艺术加以关照的。在比尼恩看来,亚洲(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总体上形成了一望而知的区别,这是由亚洲人的“精神”所决定的,这种精神就是对“现实性的物质世界”的超越。他指出亚洲艺术中,“自由而无所顾忌地流溢到整个宇宙中去的乃是整个精神”, 正因为如此,亚洲艺术更具有精神的价值。
但是,亚洲人既有共通的亚洲精神,也有各自的民族精神。比尼恩强调,亚洲国家之间甚至看上去没有任何共通性,像波斯与日本、印度与中国等其他国家,都存在巨大的差异。例如,他在一幅描绘夜景的波斯绘画中看到画面很明亮,没有阴影,如果不是画着天上的月亮,我们会认为这是白天,而“这种拒绝描绘黑暗,如同拒绝表现投影那样,乃是全部波斯绘画的特色”。 比尼恩没有指出这是否是崇拜光明之神、厌恶黑暗之神的拜火教观念的表现,但毕竟敏锐地指出了波斯绘画的这个特色。在谈到中国绘画的时候,比尼恩指出:“中国的艺术懂得含蓄和空寂的妙处,这是其他国度的艺术所不知道的。它运用着空白空间所具有的效能。”他更进一步对波斯以花园为题材的绘画与中国同类绘画作了艺术上的比较分析,指出:“波斯人有着对于花园的浓厚情致。但他们所喜爱的花园是形式化的,充满着竖直的线条和对称性,这与中国的趣味迥异。中国人不是以对称求均衡,而是以不对称求均衡。波斯人的构图则更加形式化,它的结构因素更为稳固、更有静态的性质。中国绘画充满着运动,充满着流动的清风或飘浮的雾霭。波斯的绘画则是静止的、光亮的、生动的、晴朗的。中国人喜爱冷静、浅淡的色调;波斯人则把我们引到一个处处都有宝石般的明亮色彩的世界里。”
另一方面,由于亚洲各国之间在宗教文化上的密切交流,各民族的民族精神与亚洲精神是并存的。比尼恩通过具体作品的欣赏分析,特别指出了佛教的传播在亚洲造成的艺术上的相通性,而这种相通性不是素材手法等表面上的,而是“人的精神”上的。例如,在印度与中国的绘画艺术特别是山水画中,他看到了亚洲没有欧洲那样的纯粹的风景画,因为人们总是在风景里,风景是人心目中的风景。他注意到,“把现象世界看作虚幻的,这种习惯太强固了。”而这正是印度教、佛教及中国老庄哲学的世界观,也是亚洲艺术的深层蕴涵。(选自王向选《西方人对东方艺术“理念”与“精神”的美学价值判断》,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比尼恩试图从亚洲艺术中重新发现“人的精神”, 因为在当时的欧洲无法从膨胀的物质文明发展中寻找到人的精神。
B. 亚洲人的精神是对“现实性的物质世界”的超越,这种精神明显地表现在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上,从而使亚洲艺术与西方艺术有着明显的区别。
C. 与中国绘画不同的一点是,波斯艺术不懂得含蓄和空寂的妙处,他的绘画是静止的、光亮的、运动的、晴朗的。
D. 各民族的民族精神与亚洲精神是并存的,特别是佛教的传播在亚洲造成的艺术上的相通性,这种相通性不只是素材手法等表面上的,更是 “人的精神”上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以欧洲文明的衰落为背景,阐述了西方人眼中的东方艺术,从亚洲艺术的整体性和民族性入手,两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
B. 比尼恩对亚洲艺术有着深入的了解,通过例证、引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手法对亚洲艺术的特点进行了说明,论证严密充分。
C. 文章在论证亚洲各个民族的特点时,以绘画为例逐层深入地剖析了波斯与中国绘画风格的不同。
D. 文章谈到宗教传播在亚洲艺术中的重要作用时,以亚洲艺术为核心,揭示了亚洲绘画艺术的深层文化根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对波斯与中国的同类题材的绘画的比较,表现了比尼恩出色的艺术比较鉴赏力,特别是对同中之异的敏锐观察。
B. 亚洲艺术被西方人重新了解、审视、发现,从而对西方文化进行反思以找到解救之路,其根本原因是亚洲艺术中超越物质之上的精神特质。
C. 我国国画中常用一些空白来表现画面中需要的水、云雾、风等意象,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 书法作品中的密中有疏,都是艺术当中的留白。
D. “人总是在风景里,风景是人心目中的风景” 描绘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这与欧洲纯粹的风景画不同,后者暗示了20世纪初期欧洲社会物质与精神、人与自然的割裂关系。
【答案】1. B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在当时的欧洲无法从膨胀的物质文明发展中寻找到人的精神”错误。原文中是说欧洲人的精神急遽失落,而不是无法找到。C项,“运动”错,中国画的特点是“运动”的,波斯画的特点是“生动”的。D项,“不只是”“更是”的递进关系,表述错误,原文是“不是”“而是”。故选B。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可知,没有比喻论证。故选B。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项,“描绘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人与自然的割裂关系”分析不当。“人总是在风景里,风景是人心目中的风景”,这句话根据上下文可知,强调的是精神对人的重要性,精神影响着人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而不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后者欧洲风景画自然也并不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割裂。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金鲤鱼的百裥裙
林海音
龚嫂子不是当年在宫里走动的龚嫂子了,可是皇室的余荫,也还给她带来了许多幸运。她在哈德门里居家,收了一些女徒弟,一边教一边接一些定制的绣活,生意很好,远近闻名。
龚嫂子看见金鲤鱼来了,虽然惊奇,但很高兴。她亲眼看着金鲤鱼从小丫头变成大丫头,又从大丫头收房作了姨奶奶,何况金鲤鱼能收房,总还是她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