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0410字,答案扫描。
河北省邢台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包括新疆在内的中亚史前考古的一系列重要发现,随着史前时期东西文化交流研究的深入,外来文化因素的不断输入对中国早期文明形成所起的作用,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从而拓宽了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視野。
首先是史前青铜之路概念的提出和确立。公元前四五千年,西亚和欧洲大多数地区的古代居民开始利用先进的青铜治铸技术制造大量青铜器。青铜治铸技术随着西方人群向东方的迁移,在距今4000年以前进入新疆,在东天山地区与东来的彩陶文化碰撞与融合,创新出了具有中国西北原始萨满文化特质的青铜器群。新疆东天山地区形成的青铜文化,很快向甘青地区传播,在甘青地区快速发展起来。学术界早就注意到偏居西北的甘青,史前青铜器群出现年代比中原早,冶铜技术发展到相当高度。针对这一现象,有的学者认为这里是中国早期青铜技术发展的孤岛,有的学者直言不讳地说它们的出現与史前东西文化交流有关中国西北系青铜器群形成后即向北向东传播。北向的一支,主要是沿着黄河,传播到长城地带和中国北方的其他地区,夏商之际中国北方系青铜器形成之始。东传的一支,很快进入华夏文明诞生的核心区晋南和豫西一带。
其次,是小麦的东传。中国北方传统上是粟类农作物种植区。至少从距今4000年的夏代或更早的时候开始,北方黄河中下游区域,突然开始种植小麦,并快速普及,改变了中国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的结构。人工载培小麦的技术,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在西南亚,然后向四周传播。新疆罗布泊的孔雀河古墓沟墓地、小河墓地以及东天山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在不迟于公元前2000年,新疆天山地区古代居民已经广泛种植小麦。中原地区突然在夏代或略早开始普遍种植的小麦,当由西方传入。另外,中原地区小麦普通种植还引发更深层的学术问题。因为小麦是需要灌溉的农作物,小麦的大面积种植,需要公共管理系统对水源进行分配与调节。国际学术界曾站在水利资源分配的角度,探究过西亚两河流域以及埃及文明出现的动因。由西方引进的小麦种植及相关的灌溉制度,与中原夏代文明机制的不断成熟是否存在内在关系,值得深入思考。
其三,器物交流的背后,反映的是人群的迁徙,甲骨文学家胡厚宣撰文认为,甲骨文提到的“土方”为夏民族。西域史学家余太山进一步说明,夏禹所統治的“土方”族群,实际上就是吐火罗人,他们曾生活在豫西和晋南。欧美多数学者和中国部分学者认为,吐火罗人原居地在黑海、里海以北的欧亚草原,吐火罗人的一支在夏代或更早的时候迁居天山,罗布泊小河墓地那些保存相当完好的呈现欧罗巴人种特征的人类干尸,为吐火罗人的遗骸。这里,如果胡厚宣论证的“土方”为夏民族可信;余太山所论禹治下的“土方”就是吐火罗不虚;小河干尸是吐火罗人遗骸之说也能成立。那么,吐火罗人为什么在夏代突然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区城,他们是在什么背景下到的中原,它们的到来又对夏文明的最终形成起到过什么作用?由此引发中华早期文明形成过程讨论中更多、更深层的问题。
(摘编自刘学堂《拓宽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视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亚史前考古发现和史前时期东西文化交流研究的深入,使外来文化因素对中国早期文明形成所起的作用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
B.青铜治铸技术随着西方人群向东方的迁移,在新疆与东来的青铜文化碰撞、融合,创造出具有中国西北原始萨满文化特质的青铜器群。
C.中国西北系青铜器群形成后继续传播,引发了夏商之际中国北方系青铜器的形成,再由北方系传入华夏文明诞生的核心区晋南和豫西一带
D.有很多学者认为,有部分证据表明,原居地在黑海、里海以北的欧亚草原的吐火罗人的一支,因为战乱在夏代或更早的时候迁居天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主体部分从三个维度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更广视野进行分析,层次分明。
B.文章第二段以史前青铜之路概念的提出和确立为背景,论述青铜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C.文章主要以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为论据,论证了小麦的东传对中国所产生的影响。
D.文章最后一段用几个学者的观点作为论据,论证了东西方器物交流和人群的迁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者们对甘青地区发达的青铜文化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这是中国独立发展的早期青铜技术,有人认为这与史前东西文化交流有关。
B.传统上是种植粟类农作物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区域,在夏代或更早的时候突然开始种植小麦,这种小麦栽培技术最早起源于西南亚
C.水利资源的分配对文明的出现有推动作用,由西方引进的小麦种植及相关的灌溉制度,对中原夏代文明机制的不断成熟具有推动作用。
D.如果结尾一段的相关假设成立,将引发讨论中华早期文明形成过程中更深层的问题,比如吐火罗人为什么在夏代突然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区域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天外之音
朱以撒
车到停靠站,已是凌晨三点多了。接我的两位朋友还没有来,而我又是第一次到这个海边、周遭空寂无人涛声四起,一颗心不由提了起来。急也没用。我干脆停下,在路边基石上坐了下来,静静等待天明。
耳听涛声,眼前就出现了蔚蓝无垠的海面和雪白的浪花。不过,我也琢磨出来了,涛声还是很单调乏味的,就像一个人永远发出一个音节。这种单调已经持守了千万年,无从更易,以至于什么人听了,都会轻易地认同这种声响只属于大海。大海的这种声响和其他自然属性的生物发声相比,是不能算悦耳的,不少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