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题,约21480字。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语文I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礼记》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与 ▲ 的人交往,经常是清且淡;如同作画 ▲淡雅,才能耐看。但写文章,却要 ▲ ,一波三折;正如人们游览名山,多爱它的嵯峨多姿, 变化莫测。
A. 情投意合 清澈 跌宕起伏
B. 情投意合 清新 此起彼伏
C. 志趣相投 清新 跌宕起伏
D. 志趣相投 清澈 此起彼伏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恰当”或“不恰当”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情投意合”,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志趣相投”,彼此有着相同的理想和兴趣因此很投缘,很容易成为知己。第一处,此处是写君子的相交,主要是说理想和兴趣相投缘,应使用“志趣相投”。“清澈”,清净而透明,“清新”,指清爽而新鲜。第二处,是形容作画的画面清爽,应使用“清新”。“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此起彼伏”,形容一起一伏,接连不断,高潮迭起,从未止息。用来表示频繁地出现或产生。第三处,是说写文章要曲折,后面说“波三折”,故应使用“跌宕起伏”。故本题选D项。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王羲之不会想到,他的《兰亭序》,居然发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临摹和刻拓运动,贯穿了其后1600多年的漫长岁月。几乎书法史上所有重要的书法家都临摹过《兰亭序》。 , , , , , 。
①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的那个晴日,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放大了
②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把个人的生命投入进去,转眼就没了踪影
③面对着这些接力似的摹本,我们已无法辨识究竟哪一张更接近它原初的形迹
④它容纳了一千多年的风雨岁月,变得浩荡无边
⑤但那条河仍在,带着酒香,流淌到我的面前
⑥但这已经不重要了
A. ①⑥③②④⑤ B. ③⑤②⑥①④
C. ①②⑥③⑤④ D. ③⑥①④②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句子衔接。阅读语境,搞清语段的话题,再阅读和观察所给的六句话,寻找六句话和前后句之间的内在的逻辑联系,方可做出正确选择。第③句“面对着这些接力似的摹本”紧承前面句内容。第⑥“这”指第③句内容,但表示转折,转而写永和九年暮春之初那天的意义,先整体从时间的角度写,后面应跟①④句。排除AC项。然后再从作家的角度写,后应跟第②句,第⑤句承第②句的“转眼没有了踪影”。排除B项。故答案为D项。
【点睛】相衔接的句子,应保持主语的一致性,才能使语言清晰、连贯。高考语文语句衔接题解答技巧与复习方法:1、分析关键词。句子衔接题中,往往有与前后文语义联系密切,在衔接中起到贯穿文意的关键作用的词语,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就是抓住了体现中心的关键。2、抓住关联词。关联词是分句组合的语法手段之一,是表达分句间语法关系的语言形式。有些复句的意义类型,是靠关联词语作标志来显示分句间特定的组合关系的。3、筛选同义暗示句。试题给予的语言材料中,常常存在与正确选项同义而说法不同的同义句,这个句子往往能概括、暗示文章的主要意思。只要认真分析筛选抓住这个作者写作意图的标示句,就能读懂文意,确定选项。4、把握对象。相衔接的句子,应保持主语的一致性,才能使语言清晰、连贯。叙述主体不一致,往往是极容易忽略的语病。5、剖析结构。对填充句子前或后的单句进行结构分析,有时前后文的固定的结构就制约着被选项。6、注意照应。规范的文章,无论阐释文理还是说明事物,都要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和人的认识规律来安排,文章各部分文句存在着相互补衬语义的照应关系,以此保持全文的一致性和严密性。命题人常以这种联系作为检测内容。7、揣摩语气。表达语气的手段是句式、语调、语气词,表达的内容,应与采用的句式和谐一致,语调在书面上用标点符号表示。同是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意思和感情就有所不同,因此要根据表达目的保持前后连贯的语气。8、比较色彩。通常说的色彩是指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是指不同语体应有不同用语要求。如书面语与口语、文艺语体与公文语体,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感情色彩,是指附加在某些词语上的褒扬、喜爱、肯定、尊敬或贬斥、厌恶、否定、鄙视等感情,选词句时应注意与整个表达过程色彩一致。9、体味意境。意境,是作者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描绘出的一种情意交融的氛围、景观。文学作品中常用意境描写出把感情渗透在景物描写中,加强表达效果。因而文学作品阅读题要注意前后意境是否一致。10、借助结构。作者表达旨意时,是按内容安排好相应的语句段落结构的,反过来,阅读理解时,我们可借助结构揣摩作者的意图。有的文段没有明显表露中心的句子,但语序结构有助于解题。
3.下列商业联与其后括号内商店所售物品不匹配的一项是
A. 淡浓随意着,深浅入时无(图书)
B. 韵出高山流水,调追白雪阳春(乐器)
C. 若待胸中存灼见,且先眼底辨秋毫(眼镜)
D. 看书狂欲脱,得志喜频弹(帽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联的正确使用。A项,“淡浓”、“深浅”应与色彩变化相关,应对应 “商品”应是印染、化妆之类,与“图书”无关。B项,“高山流水”、“阳春白雪”本是乐曲名,“韵出”、“调追”表明“商品”应是“乐器”。C项,此联强调的重点在“且先眼底辨秋毫”,据此推断“商品”应是“眼镜”,D项,“得志喜频弹”可以联想“弹冠相庆”,可以推断“商品”为“帽子”。题干要求选择“商业联与其后括号内商店所售物品不匹配的一项”,故本题选A项。
4.下面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
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匮乏的情况下,建立在地域文 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就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达至繁荣。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尤其是进入电影、电视、互联网、智能手机普及的数字化时代之后,地域色彩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