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610字。

  跨越时空,品味诗歌之美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一、文本分析:
  诗歌的美在于境界,一流的诗歌都有着宽阔的境界。境界宽阔与否,并不在于其描写的空间是否广大,而是要看其是否有层次与变化。境界可以分为时间与空间两个部分,如果诗歌的境界可以贯通时空,那必然产生丰富的层次感与变化感。而这四首诗歌,都有着这一特征。
  《观沧海》中的“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杨花落尽子规啼”、《次北固山下》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或写季节的变化、或写岁月的流逝,均将飞逝的时间与诗人所在空间联系在一起,进而抒发出了不同的情怀,这才是这几首诗歌的魅力所在。教学时,可以扣住这一点,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境界之美。
  同时,诗歌作为文化的载体,必然有着文化的印记。在四首诗歌中,都有一些词句,本身有着非常浓厚的文化意味。例如《观沧海》中的“百草丰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子规”“五溪”,《次北固山下》中的“归雁”,《天净沙??秋思》中的“古道西风”,这些都应当在教学中联系相关的诗句让学生体会其内涵。
  教学中,当以朗读为主,但朗读不能机械的重复。朗读的技巧可以简化为语速的快慢与语调的高低,再结合诗歌的情感,让学生来把握其变化就可以了。
  二、教学目标
  1、品读诗歌中对时间的描写,赏析诗中所描写的环境。
  2、结合诗歌中一些词语的文化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
  3、借助对诗歌描写的赏析、情感的把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三、重难点
  1、品读诗歌中对时间的描写,赏析诗中所描写的环境。
  2、结合诗歌中一些词语的文化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
  3、借助对诗歌描写的赏析、情感的把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教学准备:
  预习:依据书下注释,熟读四首诗并了解其含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也有高低之分,什么样的诗歌是好的诗歌呢?中国古代的诗歌多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所以一些场景常常在诗歌中出现,比如草木的荣枯,时节的交替。但是,有的描写引发不了别人的思考,有的描写却能让人感动,其区别在哪里呢?举个例子,“树叶落了”这句话能引发人们的深思吗?可是如果我们加上一些内容,将它改成“一叶落知天下秋”,有了什么变化?季节的变化与环境联系在一起,落叶这种平常的景象就有了内涵。唐人有诗句“山僧不解数甲子(甲子,指纪年方法),一叶落知天下秋”,又将之与特殊的人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