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890字。
19《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全文不足两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本文意在让学生从名家名篇中,学习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培养语言赏析及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提高审美能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已具备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但我所任的两个班级,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乐意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保持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很重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
2、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描写手法,品味景物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质疑,及朗读课文,增强语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自主学习及质疑解疑的过程,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背诵《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该诗作者是柳宗元。是我们熟知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的政治改革被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今天,他将伐竹取道,探林访水,去追寻自然美景。然而,自然的美景又是否能驱散这位文人心中的阴霾呢?请与我一起走进小石潭!
二、走近作者
柳宗元,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我们曾学过他的诗歌《江雪》,以后还会接触到《捕蛇者说》。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篁(huáng )竹 清冽 (liè) 为坻(chí) 为嵁(kān) 佩(pèi )环
俶(chù)尔远逝 参差(cēncī )披拂 往来翕( xī)忽 斗(dǒu )折蛇行
寂寥(jì liáo ) 摇缀 (yáo zhuì) 佁然yǐ rán 悄怆(qiāo chuànɡ)幽邃(yōu suì)
2、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辨别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