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20字。
22、《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语文版八下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居单元之首。这是一篇“记”类文章、文质优美、居单元之首。诗人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一一个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绘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
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没有城市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习自觉性很强,《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文语言浅显易懂,疏通文意绝非是难事,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文意,加之教师的点拨,学生能对文章的内容有较快的理解,熟读成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朗读背诵,品味和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掌握本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学会辨认古今异义的字词。如“交通”、“绝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背诵,落实字词,疏通文章,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2、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人美、景美、社会生活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的描述,理解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中重点文言词语,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的描述,理解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走近作者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博学能文,任性不羁,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二十九岁出仕,但几次做官都不过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四十一岁时,他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