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学习指导及训练<br>
<br>
【课文背景知识】<br>
1.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他从“性善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政治主张,对后世的统治者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认真地读读这篇文章,看看孟子和梁惠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孟子又是怎样因势利导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 想一想:他的思想和主张在今天还有没有现实的意义?<br>
2.人常说文如其人,阅读这篇文章,想像一下,孟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文章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br>
3.“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它的原创者就是孟子。想一想孟子运用这个故事是想说明什么?你觉得这样说比起直接讲好在哪里?<br>
<br>
【重点难点讲解】<br>
重点难点<br>
1.了解的重点是孟子及其思想。<br>
2.掌握的重点是①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②掌握“数”、“直”、“发”、“胜”、“兵”等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句式的特点。③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学习掌握一定的论辩技巧。④按教材要求背诵全文。<br>
3.应用的重点是积累文言知识,用于阅读文言文。<br>
<br>
训练突破<br>
1.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br>
训练1 你知道孟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孟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br>
点拨1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他是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很尊敬他,但亦终不见用。于是归而述孔子之意,明先王之道,以教弟子。孟子死后,他的门人万章、公孙丑之徒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br>
《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是孔子学说的发展。孟子主张行“仁政”而“王天下”,仁政的具体内容是“省刑罚,薄税敛”,使民有“恒产”,“养生丧死无憾”。《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充分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社会纷争。<br>
2.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把握内容<br>
训练2 初读课文,把握其内容。<br>
点拨2 首先对照注释读一遍课文,读准字音。然后反复朗读2—3遍,注意一些句子的读法,例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等,理解句子的意思以及句与句的关系。初步把握文章内容。<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