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470个字。
将课文“读”到底
民航广州子弟学校  彭志文
“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水平的唯一途径和方法。这涉及到语言材料的积累、良好语感的培养。“多读”是阅读教学的内容要求,它不单是指博览群书,一目十行的浏览,随便翻翻的消遣,对中学生而言,对以习得一种语言为学习目标的阅读教学而言,恐怕“读”的一个重要内涵是逐字逐句的有声诵读,即叶圣陶所谓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式的诵读。
我们知道,语文水平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语感,而语感说到底是一种语言经验。学习者在感知、吟咏他人语文的过程中,把他人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就是语言经验的获得过程。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古人深得此道,古代的学子要熟背《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书,总字数将近三十万。正是有了这样的读诵基础,古代学子才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南宋的朱熹甚至认为,“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不但把口到与心到并提,而且强调“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时至今日,许多人却认为这种做法费时低效,跟不上时代的前进步伐,开始片面强调实用功能,偏重显性的目标,立竿见影的目标,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的知识系统,过于加强理性知识的传授,削弱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追求语文教育的科学化,不恰当的强化了课程的抽象性和客观性,忽视了许多语文作品的具体形象性和阅读表达中个人感受的独特性。表现在课堂上,只听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述,不闻学生琅琅书声,诵读让位与老师的条分缕解,学生的死记硬背,甚至是数理化式的题海战术。从这几年的高考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的语感素养从总体上不是上升了,而是下降了。究其原因,正是我们的教学目标背离语感习得规律所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