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70字。
第23课 马说
教材分析
《马说》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却一直得不到重用,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对统治者埋没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充溢其中。
教学目标
1、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大致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马说》的内容大意。
2、能清晰、流利地背诵出《马说》。
3、在反复诵读中,对老师或同学提出的疑难问题,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4、通过自主研读,结合老师的补充材料,能说出《马说》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疏通文意,了解本文的论述思路,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3、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二胡名曲《赛马》,让学生猜曲名,引入新课,板书课题:《马说》。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1.说,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跟现在的杂文相似。课题可简单地理解为“说马”。(大屏幕显示)
2.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29岁才初登仕途,但为官路上受挫颇多,怀才不遇的思想极为强烈。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有才能的人。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圣明的君王。
(3)归纳:本文用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
四、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一)学习课文第1段。
1.指名朗读第1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