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520字+4700。

  第1讲 体验高考真题,把握备考方向
  [考点要求]
  能力层级 具体要求
  识记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1.(2018•全国卷Ⅰ)补写出下面句子空缺的部分。
  (1)《论语•为政》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好古文”,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羽扇纶巾”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樯橹灰飞烟灭”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解析 结合语境,确定要默写的句子。(1)注意“矣”的正确书写。(2)注意“皆”不要误写。(3)注意“纶”“樯橹”不要误写。
  2.(2018•全国卷Ⅱ)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说,虽然一点食物即可关乎生死,但若“呼尔而与之”,饥饿的路人也不会接受;若“ 蹴尔而与之”,即便是乞丐也会拒绝。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解析 结合语境,确定要默写的句子。(1)注意“蹴”的写法。(2)注意“陵”和“绡”的写法。(3)注意不要遗漏“于”。
  3.(2018•全国卷Ⅲ)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踮起脚极目远望,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汉代历史,认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3)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小楼昨夜又东风”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解析 结合语境,确定要默写的句子。(1)注意“臾”“博”的正确书写。(2)注意“隆”“颓”不要写错。
  4.(2017•全国卷Ⅰ)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2)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解析 结合语境,确定要默写的句子。
  (1)注意“澹澹”的正确书写。
  (2)注意“递”不要误写。
  5.(2017•全国卷Ⅱ)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第2讲 情境式默写突破策略
  一、明确情境式默写常见设题四角度
  (一)把握诗句意思
  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对于原句的大意的呈现,相当于翻译;二是概括原句思想内容。
  1.呈现原句意思的: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三句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2.概括原句思想内容的:
  (3)白居易《琵琶行》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4)杜牧《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
  (二)分析思想情感
  (5)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李煜《虞美人》词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以江水比喻自己的愁绪,抒发亡国之君无尽的痛苦之情。
  (三)明确表达技巧
  包括对景物以及景物特点的概括,修辞或表现手法等表达技巧的赏析,对意境的鉴赏品评等。此种考查方式往往结合对文句内容或思想情感的理解。
  (7)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了到达边塞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8)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是描写真实感,也可形容由困窘步入佳境的一种境界。
  (四)判断结构作用
  包括句子本身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上下文文意或技巧的呼应。
  1.本身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
  (9)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句,收束了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10)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2.上下文文意或技巧的呼应:
  (11) 《阿房宫赋》中,作者情不能禁,接连慨叹,用两个假设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如果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则足以拒秦”;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12) 《离骚》中作者运用反问表达不同志趣的人不能相安共处的句子是“夫孰异道而相安”;表达即使粉身碎骨也不会改变志向的句子是“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